《小别离》:为了未来,他们最终选择了 小小年纪出国

《小别离》:为了未来,他们最终选择了 小小年纪出国

一部《小别离》展现了中国式焦虑与低龄留学,同时也给中国家长们带来了一部“低龄留学科普剧”。为了孩子的未来,越来越多的家长选择让孩子 小小年纪出国 ,踏上这异国的学习征程。

小小年纪出国

(图源:华谊总裁王中磊妻子于2012年在机场送别14岁的女儿去美国留学)

 

每年八月份的机场都会比平时更显伤感。往首都机场的国际出发大厅一站,周围都是带着29寸行李箱的留学生和他们的父母,或相拥而泣或依依不舍。机场日复一日都在上演送别,只是几年前送别的大都是成年人,如今却有很多稚气未脱的孩子。

自2010年起,低龄留学潮就已经在国内逐渐兴起。2010至2011学年,在美国的中国籍高中生人数接近2.4万。2006年,有65名中国初中生在美国留学,这一数字到2011年上升到6725人,而如今早已超过4万。

这些数据反映在生活中大概就是——每个人身边总有那么几个朋友在将孩子送出国。

 

觉察到这一趋势的人们将“低龄留学”写进书里、搬上荧幕,于是就有了鲁引弓的《小别离》系列小说和随后汪俊执导的“暑期档清流之作”——《小别离》。三个不同经济水平、不同背景的家庭,三个14、15岁的孩子,在出国和不出国之间徘徊。

image01

对于有意想送孩子出国的家长,《小别离》大概可以作为一部初级“低龄留学科普剧”,从出不出国到申请流程再到国外生活,家长们也许都能从中找到共鸣和思考。

 

为什么要 小小年纪出国 ?——因为大家“都很焦虑”

《小别离》的前半段剧情都弥漫着一种焦虑感,从父母到孩子、从工作到家庭到学校、从小康家庭到中产家庭到“土豪”家庭,无能幸免。

吃够了没钱没背景的苦,以金志明/吴佳妮为代表的小康家庭的父母为孩子以后”裸奔进社会“而焦虑——作为母亲的吴佳妮深知就算孩子琴琴学习再好,以后进了社会依旧拼不过别人有背景有爹妈。能改变孩子命运,让孩子出人头地的,只有出国。

image00

生活原本宽裕幸福,却耐不住孩子青春期的折腾。以方圆/童文洁为代表的中产家庭父母为孩子的成长环境而焦虑——国内的初高中学习压力太大,一轮轮考试快将孩子朵朵逼疯。孩子离家出走、患上考试焦虑症、跌宕起伏的学习成绩等等一系列压力迫使方圆夫妇重新思考怎样环境才能让孩子快乐,怎样的环境才能让家庭重回和谐。

而第三个家庭——似乎总有花不完的钱的张忠亮家庭本不应有什么可焦虑的。他有足够的钱和人脉关系让儿子未来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然而,儿子张小宇带来的麻烦实在太多:学习不好、总和刚刚过门的”小妈妈“产生矛盾、性格倔强…….很大程度上,张忠亮送儿子出国是为了缓解家庭矛盾。当然,他也希望儿子出国镀层金,将来才能”名正言顺“的继承家业。

 

大人焦虑的同时,三个孩子的日子也不好过。从孩子的视角来看,青春期正是上蹿下跳的年纪,家中却很可能有个天天问分数问学习的老妈、经常因为人生失意而吵架的父母、或者有位随时可能怪罪自己的“新妈”…….日子也是如坐针毡。

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环境里,小孩、大人,统统都不好过。

image04

升学、求职、房价、环境、食品安全、医疗、养老……无论哪个阶层的中国家长似乎都面临着全方位的焦虑。前景的不确定性、不断变动的环境、日益收窄的阶层上升途径逼着新一代的家长费劲心力想为自己的孩子谋个好未来。

为了缓解焦虑感,人们逐渐将目光转向大洋彼岸,或逃避或期待地希望通过出国留学解决一些问题。镀金、出人头地、换个环境、接受更好的教育、开阔眼界……出国留学的理由每个家庭也许都能列出一堆,然而这种迫切希望将孩子年少送出国的心情却是是对”中国式焦虑感”的一种共同回应。正如《小别离》一书的作者鲁引弓所说:“送孩子走,未必是因为对彼岸的认知,而是对此岸的不满意。”

 

“出国吧!”——那些影响着我们的“周佳成”们

在《小别离》中导演安排了几个有意思的人物作为”出国影响因子“,比如嫁给外国人成为贵妇的方欢(方圆妹妹)

image11

比如通过十几年刻苦奋斗最终出人头地的”法妮“(吴佳妮姐姐)

image03

比如自小在美国长大,会学会玩的医学院高材生的周佳成

image10
甚至还可以加上自小就移民出国的方圆的初恋女友陈洁

image12

这些人的存在对于生活在国内焦虑的家长和孩子来说简直就是行走的留学广告牌。她们美丽、强大、有思想、事业有成……无论从哪个角度似乎都证明了出国的合理性与正确性。

其中,作为实习生的美国医学院高材生周佳成从年龄和表现上来看也许是最符合家长们理想中的未来孩子的形象:上得了手术台下能修汽车,会学会玩独立自主。努力、善良、平和、独立…周佳成可以说是成功的美式教育代言人。而希望成为“周佳成”那样的人,享有那些精神特质和能力,是许多家长送孩子出国留学的根本动力之一。

 

在《小别离》中,有两个情节令人印象深刻:一个是当方圆童文洁夫妇在争执是否要送朵朵出国留学时,朵朵站出来告诉父母留学是她自己自觉自愿的选择,她想去留学也会承担后果。另一个场景是金志明吴佳妮夫妇为了让孩子琴琴上学,本想忍痛将女儿过继给姐姐,却被女儿琴琴在签字过继当天拒绝。

image13

这两个情节令人动容之处在于:中国的传统家庭沟通理念和培养模式在转变,家长们逐渐学会理解和尊重孩子们的意愿,而孩子们也正在学习为自己人生做选择和承担责任。经过了大锅饭、计划经济、集体经济时代,如今的中国家庭和中国小孩对“强调个性和自我”都有了强烈的渴望,成为“独立的有个性的个体”是很多年轻家长培养孩子的主要目标。

 

相较国内严苛的教育环境和应试教育思维,为了达到“培养孩子成为独立个体”这一目标,美式教育也许是一种更合适的方式。拥有独立思想的能力、敢于质疑、能独立生活,这些是美式教育强调的而中国教育比较缺乏的部分。从这个角度来看,低龄留学最大的意义,在于尽快接受和培养“独立个体”这种思维方式。

image09

 

低龄留学的易与不易

尽管有那么多的“周佳成”们作为榜样,家长们并不能想当然地以为每一位出国的孩子都能成为“周佳成”。《小别离》中也有一些一带而过的“留学反面教材”,比如因为遭受校园暴力留下了心理阴影而回国休养的女孩,比如在国外混了很多年却依旧没有什么起色的“别人家的儿子”。在决定出国留学之前,希望每一位家长都能认真权衡利弊。

总体而言,低龄留学的优势比较明显,比如就读美初美高的学生往往比大学本科之后留学的学生在知识和文化适应上较快、语言提升迅速、也更能适应美国校园生活。然而庞大的经济开销、学生的自律性和安全问题则是家长需要着重留意的。随着美国初高中申请日益激烈,很多费用相应上涨,家长们应认真评估自己的经济实力再为孩子做打算。

image08

需要提醒的一点是:中美教育之路只可能二选一而不能两者兼有。因此家长应意识到低龄留学是“开弓没有回头箭”的一条路。

“世间所有的爱都指向团聚,唯独父母的爱指向别离”

 

文章的最后,我们来谈谈“别离”。

《小别离》的英文剧名取得很贴切:“A Love for Separation”——指向别离的爱。中国人重情,讲究轮回与反哺,重视团圆。在“低龄留学”这个话题上,很多家长即使能迈过经济、成绩、国外治安等诸多心理门槛,却很难真正放手让孩子的离开。家长们也许都能隐约感觉到,送孩子出国就等于此生无数次别离的开始。

龙应台在《目送》中有一段流传甚广的话:“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image07 image16

时间线性流逝,父母和孩子的生命发展最终都将是一场别离。能够意识到这一点的家长也许会在出国留学的问题上想的更远一步。如果出国留学确实能为孩子提供更好的机会、更广阔的天空、更开心健康的环境,那么当下的别离只是孩子展翅高飞的必经之路而已。在留不留学的问题上,家长更应尊重孩子的意愿,考虑他们的心情,而不能因为一句“我舍不得”将孩子的未来之路缩窄。

image15

 

 

 

Rate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