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学生选什么专业
经常听到有朋友好奇,“哈佛学生选什么专业?” 大学的教育,只能在非常宽泛模糊的领域,给学生提供一些基本的训练。比如,你要从事实际工作,应该具备什么素质;你要从事科学领域的工作,应该有什么样的训练;你要投身公共服务,应该具有哪些知识;你要进入私人企业,应该掌握什么技能。有时,即使是这样粗线条的划分也不可能。比如学生很可能弃商从政,也可能半路下海,或者赚够了钱要做学问了。成功的教育,要为所有这些变化做准备,不能让学生说:这事情我大学没有学过,干不好。
我最近不停地强调通才教育,劝告大学生抛开管理、法律类的“扯淡专业”,回归文史和科学(这后一项在行文中有疏漏)等基本学科。理由是,大学教育在于提高人的综合素质,而不是仅仅学一门手艺。特别是一流大学更是如此。学得越专、越实际,反而越无法适应实际工作。对这一点,我们的学生大学、和用人单位都还没有充分认识到。
最近我朋友的女儿在哈佛毕业,我们去她的学院Cabot House参加毕业典礼。今年该学院有96位本科毕业生。发证书时院长对每人有个简短的介绍。我利用这个机会记录了一下他们的专业。因为人声鼎沸,有两个学生的专业漏掉,一个学生的专业没有被提起。我一共记录了93人,多少能反映一些这里的学生的专业偏好。
首先声明,最近媒体反复强调,现在的大学生越来越实际,受教育的目的是毕业赚钱,或者说在生存竞争中获胜,而不是探求人生,寻找真理,改造世界。这一倾向,在哈佛这样的精英大学中也很强。不过,学生想实际,大学却不这么教育。比如管理类、法律类的专业根本就没有。希望从事这些实际工作的学生,也只好在接近的领域找个抽象些的科目,为毕业后的专业发展打下基础。
在这93位毕业生中,经济学是第一热门专业,共有23人(包括把经济学当成双专业之一的学生)。接下来是政府专业和生物类专业(包括生物、生物化学、神经生物学等等)。这两个(或两类)专业各有12人。科学类(数学、物理、化学等)相加,有11人。另外心理学专业有6人,历史专业有6人,社会研究专业也有6人。剩下的基本属于小专业。比如有一个古典专业,两个文学专业,一个艺术与建筑史,两个英语专业,几个人类学专业,一个拉丁美洲研究专业,另外一个物理专业的华裔,兼修古汉语专业。
这90多位毕业生介绍下来,我几乎没有听到过什么实用的专业。最实际的专业,也许是应用数学。不过写着是“应用”,实际怕是很抽象。另一个是计算机科学。不过修此专业的学生还兼修一个物理学。
除了介绍毕业生的专业,院长有时还讲几句毕业生的事业前景。许多是以半开玩笑的口气说的,不可太认真。不过,从中多多少少也能感觉出来学生学的和他们想干的事业有什么关系。
比如,不少经济学专业的,恐怕以后想去华尔街,或上商学院。当然,有一个被耶鲁法学院录取了,未必会做生意。另外一个则立志当母亲,也就是家庭主妇。想当医生的,大多学了生物类的专业。不过,有一个生物专业的学生,毕业后的工作是风险投资。而且根据统计数字,要上哈佛医学院,选科学专业的和选文科专业的机会一样多。人家看的,不是你学什么专业,而是你是个什么素质的人。另外,想投身于公共事物的,不少选了社会研究和政府专业。所谓社会研究,其实是历史和政府专业的杂交,说不清毕业干什么好。而那个学艺术及建筑史的,毕业去向已定:加盟谷歌(google),大概玩儿起高科技了吧。更多的学生,还没有想好干什么,或者只有一个非常模糊的方向。
整个听下来基本的印象是:大部分学生还没有选定他们的人生道路。他们需要工作几年,有些实践经验,然后想明白自己未来要干什么。这和我与耶鲁的学生接触后所获得的印象大同小异。另外,文科教育,占了压倒优势。大概理工科教育太专,太枯燥了吧。
以中国的标准看,这样的大学教育一定是太“水”了。杨振宁教授一定会说:哈佛的学生比不上清华。看他们有几个敢选清华的课?!
我们即使放开所谓人文理想的高调,从最实际的角度也不得不承认:这样专业“模糊”抽象的大学教育,给学生的人生提供了最实际的准备。首先,大部分学生毕业时还没有想好干什么。另有些人还不知道自己有什么机会,最适合干什么。他们的人生,只有一个模模糊糊的方向。第二,即使那些明确知道自己干什么的学生,也无法确定自己喜欢的行业在未来有什么变化。有的行业可能会衰落;有的则可能改变传统操作方式,使原来喜欢并且适合这个专业的人变得不喜欢也不适应了。大学的教育,只能在非常宽泛模糊的领域,给学生提供一些基本的训练。比如,你要从事实际工作,应该具备什么素质;你要从事科学领域的工作,应该有什么样的训练;你要投身公共服务,应该具有哪些知识;你要进入私人企业,应该掌握什么技能。有时,即使是这样粗线条的划分也不可能。比如学生很可能弃商从政,也可能半路下海,或者赚够了钱要做学问了。成功的教育,要为所有这些变化做准备,不能让学生说:这事情我大学没有学过,干不好。
我对北大、清华、复旦等等国内一流大学的建议是:第一,要在大学一二年级设立以文史、科学和外语为主的“核心课程”,使学生有个完整的知识基盘;第二,精简大学的专业,只设立一些基本课程,如文学、历史、经济、物理、数学等等。专业训练要变成基础学科的训练,而不是一个手艺作坊。国内一流大学把培养未来社会的领袖作为自己使命并没有错,目前的高考不管多么狭隘,这些大学挑选的人才在总体上还是高水平的。问题是:越是高层次的人才,事业的跨度越大,涉猎的领域越多,学术上的准备越需要宽。我们嚷嚷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已经这么多年了,这些世界一流大学的基础,还是本科教育,并不是有些人津津乐道的博士课程。国内顶尖大学最好不要光忙着盖楼要钱上项目,而是要审核和改革一下本科生的课程设置。这对于广大学生而言,才是最实际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