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学生选什么专业

经常听到有朋友好奇,“哈佛学生选什么专业?” 大学的教育,只能在非常宽泛模糊的领域,给学生提供一些基本的训练。比如,你要从事实际工作,应该具备什么素质;你要从事科学领域的工作,应该有什么样的训练;你要投身公共服务,应该具有哪些知识;你要进入私人企业,应该掌握什么技能。有时,即使是这样粗线条的划分也不可能。比如学生很可能弃商从政,也可能半路下海,或者赚够了钱要做学问了。成功的教育,要为所有这些变化做准备,不能让学生说:这事情我大学没有学过,干不好。

我最近不停地强调通才教育,劝告大学生抛开管理、法律类的“扯淡专业”,回归文史和科学(这后一项在行文中有疏漏)等基本学科。理由是,大学教育在于提高人的综合素质,而不是仅仅学一门手艺。特别是一流大学更是如此。学得越专、越实际,反而越无法适应实际工作。对这一点,我们的学生大学、和用人单位都还没有充分认识到。

最近我朋友的女儿在哈佛毕业,我们去她的学院Cabot House参加毕业典礼。今年该学院有96位本科毕业生。发证书时院长对每人有个简短的介绍。我利用这个机会记录了一下他们的专业。因为人声鼎沸,有两个学生的专业漏掉,一个学生的专业没有被提起。我一共记录了93人,多少能反映一些这里的学生的专业偏好。

首先声明,最近媒体反复强调,现在的大学生越来越实际,受教育的目的是毕业赚钱,或者说在生存竞争中获胜,而不是探求人生,寻找真理,改造世界。这一倾向,在哈佛这样的精英大学中也很强。不过,学生想实际,大学却不这么教育。比如管理类、法律类的专业根本就没有。希望从事这些实际工作的学生,也只好在接近的领域找个抽象些的科目,为毕业后的专业发展打下基础。

在这93位毕业生中,经济学是第一热门专业,共有23人(包括把经济学当成双专业之一的学生)。接下来是政府专业和生物类专业(包括生物、生物化学、神经生物学等等)。这两个(或两类)专业各有12人。科学类(数学、物理、化学等)相加,有11人。另外心理学专业有6人,历史专业有6人,社会研究专业也有6人。剩下的基本属于小专业。比如有一个古典专业,两个文学专业,一个艺术与建筑史,两个英语专业,几个人类学专业,一个拉丁美洲研究专业,另外一个物理专业的华裔,兼修古汉语专业。

这90多位毕业生介绍下来,我几乎没有听到过什么实用的专业。最实际的专业,也许是应用数学。不过写着是“应用”,实际怕是很抽象。另一个是计算机科学。不过修此专业的学生还兼修一个物理学。

除了介绍毕业生的专业,院长有时还讲几句毕业生的事业前景。许多是以半开玩笑的口气说的,不可太认真。不过,从中多多少少也能感觉出来学生学的和他们想干的事业有什么关系。

比如,不少经济学专业的,恐怕以后想去华尔街,或上商学院。当然,有一个被耶鲁法学院录取了,未必会做生意。另外一个则立志当母亲,也就是家庭主妇。想当医生的,大多学了生物类的专业。不过,有一个生物专业的学生,毕业后的工作是风险投资。而且根据统计数字,要上哈佛医学院,选科学专业的和选文科专业的机会一样多。人家看的,不是你学什么专业,而是你是个什么素质的人。另外,想投身于公共事物的,不少选了社会研究和政府专业。所谓社会研究,其实是历史和政府专业的杂交,说不清毕业干什么好。而那个学艺术及建筑史的,毕业去向已定:加盟谷歌(google),大概玩儿起高科技了吧。更多的学生,还没有想好干什么,或者只有一个非常模糊的方向。

整个听下来基本的印象是:大部分学生还没有选定他们的人生道路。他们需要工作几年,有些实践经验,然后想明白自己未来要干什么。这和我与耶鲁的学生接触后所获得的印象大同小异。另外,文科教育,占了压倒优势。大概理工科教育太专,太枯燥了吧。

以中国的标准看,这样的大学教育一定是太“水”了。杨振宁教授一定会说:哈佛的学生比不上清华。看他们有几个敢选清华的课?!

我们即使放开所谓人文理想的高调,从最实际的角度也不得不承认:这样专业“模糊”抽象的大学教育,给学生的人生提供了最实际的准备。首先,大部分学生毕业时还没有想好干什么。另有些人还不知道自己有什么机会,最适合干什么。他们的人生,只有一个模模糊糊的方向。第二,即使那些明确知道自己干什么的学生,也无法确定自己喜欢的行业在未来有什么变化。有的行业可能会衰落;有的则可能改变传统操作方式,使原来喜欢并且适合这个专业的人变得不喜欢也不适应了。大学的教育,只能在非常宽泛模糊的领域,给学生提供一些基本的训练。比如,你要从事实际工作,应该具备什么素质;你要从事科学领域的工作,应该有什么样的训练;你要投身公共服务,应该具有哪些知识;你要进入私人企业,应该掌握什么技能。有时,即使是这样粗线条的划分也不可能。比如学生很可能弃商从政,也可能半路下海,或者赚够了钱要做学问了。成功的教育,要为所有这些变化做准备,不能让学生说:这事情我大学没有学过,干不好。

我对北大、清华、复旦等等国内一流大学的建议是:第一,要在大学一二年级设立以文史、科学和外语为主的“核心课程”,使学生有个完整的知识基盘;第二,精简大学的专业,只设立一些基本课程,如文学、历史、经济、物理、数学等等。专业训练要变成基础学科的训练,而不是一个手艺作坊。国内一流大学把培养未来社会的领袖作为自己使命并没有错,目前的高考不管多么狭隘,这些大学挑选的人才在总体上还是高水平的。问题是:越是高层次的人才,事业的跨度越大,涉猎的领域越多,学术上的准备越需要宽。我们嚷嚷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已经这么多年了,这些世界一流大学的基础,还是本科教育,并不是有些人津津乐道的博士课程。国内顶尖大学最好不要光忙着盖楼要钱上项目,而是要审核和改革一下本科生的课程设置。这对于广大学生而言,才是最实际的事情。

哈佛

厚仁寄语
WholeRen’s maxim, “Bringing Two Great Nations Together, One Student at a Time”, captures the essence of its mission to serve the educational needs and aspirations of families and educators in the USA and China while enhancing those experiences and involving highly reputed educational organizations and individuals.  This mission is predicated on meeting the needs of the individual student by utilizing the best aspects of Eastern and Western educational precepts, and making the success of the learner the highest priority.
WholeRen aspires to continue to help Chinese students and families benefit from education and experiences available in America, and develop and execute plans and activities that satisfy participants.  WholeRen foresees increased American interest in Chinese experiences and being desirous of opportunities to explore and learn in a Chinese environment as well.  Exchanges and visits will be more mutual and involve more American students from middle school through graduate school in China.  There will be an evolving need to create follow-up services, and design support that sustains students and reassures families to insure safe and fulfilling transitions.  WholeRen is creating a network of honorable relationships with organizations which can be trusted and networking with partners to round out support and services likely to be needed by increasing numbers of students.
The five key things that really drive results for Wholeren are: student success, satisfied families, feedback from previous clients, requests from educational organizations, and services tailored for individuals and institutions.
Rate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