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哥伦比亚大学 】藤里那些事儿(7)华尔街旁的常青藤
1754年, 哥伦比亚大学 成立的时候是根据英国国王颁布的宪章成立的,所以叫King’s College,就是国王学院。在美国有个很火的剧,叫亨曼尔顿,就是美国第一任財长,他的头像是在美元10块钱的纸币上,他就是在King’s College毕业的。
哥伦比亚大学位于纽约州的Morningside Heights,在著名的曼哈顿中央公园的北面。 哥伦比亚大学 是常青藤联盟中最大的学校,这里有学生3万3千名左右,9千名的本科学生分布在三个学院里面,哥伦比亚学院(Columbia College),工程学院( the College of Engineering),以及通识教育学院(the College of General Studies)。
高中生通常会在哥伦比亚学院和工程学院之间做选择,因为通识教育学院通常接收的是nontraditional的学生,一般都是高中毕业后休整了一年的学生。学生进入哥大后,会要求在4年内修读完一些核心课程。学生会在公共学习环境中学习文科方面的知识。
哥伦比亚大学 Columbia University
全美排名:第5
直申录取率:7.4%
转学录取率:7.92%
2016年录取转学生:106名
哥大的医学院,法学院,新闻学院都是名列前茅的。它的新闻学院颁的普利策奖在美国新闻界和文学界都是最高的奖项。其他专业排名高的还有:商学院第10,EMBA第4,金融第5,市场第5,国际法第2,医学院第7,护理博士第4 ,另外还有法律,教育,化学,数学,美术等等都是非常好的专业。
它是美国最安全的校园之一
我们先来谈谈 哥伦比亚大学 的地理位置。哥大在纽约城里,安全和犯罪率不免是人们担心的问题。然而,同其他城市里的常青藤一样,哥大的校园安保和警力是十分强大的,是2017年100个最安全的校园之一。
在其公共安全办公室甚至还有指纹识别服务和刻字服务。有趣的是,学生所反馈的校园安全其实源于周围会有同伴同行,在其他校园中,通行的同伴只不过变成了专业的安保人员。哥大让学生同行,也间接证明着学校足够安全,根本没有必要聘用制服保安。
哥大是有校门的,虽然不会上锁,但是大门存在的本身可以区分校园内外,并给予学生一定的安全感。哥大校园的扩建之初,周边社区还有些埋怨。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相互之间的妥协平息了这些不满情绪。这也正如其他位于城市的大学一样,想要扩建但一定会导致下层住宅高档化的政治对话。这就是美国!
全美知名,哥大那些必修的核心课程
哥大一半的本科生都住在哥伦比亚学院,学生的核心课程决定着他们的专业方向,这里有超过80个研究领域。核心课程是学生必须参加的一系列共同课程,以便于同学间的共同话题和批判性对话(critical dialogue)。共同课程包括文学,当代文明,大学写作,艺术,音乐,以及科学前沿等。一些课程会随着时间变化而进行调整,有的甚至可以追溯到1919年,它第一次变成必修课题的时候。
在第一学期,所有哥大的学生都要求上文学课程,以及前瞻科学(Frontiers of Science)和大学写作要二选一。除了一些理科专业的学生可以在大二才上前瞻科学,因为他们专业有选课的顺序要求。哥大的工程学院是美国第三古老的工程学院。这里的本科生同样要求上核心课程,他们还可以选择辅修一个文科领域。在工程学院学生必修的课程有微积分,化学,物理等等。如果学生想要辅修文科,他们还需要在添加音乐、艺术、以及人文经济这些核心课程。
哥伦比亚大学的学生生活可谓丰富多彩,学校十分支持学生的课外活动。这里有超过500个社团供学生参加。如果学生觉得压力太大,学校还有专门的办公室帮助学生解压。学生可以在这里重返儿时的时光,玩玩乐高和多哈。哥大还有个puppy study breaks,学生可以和狗狗玩耍,放松心情。
这个常青藤大学的又有哪些“疯狂”的传统呢?
每到期末考试周的星期天时,学生都会打开窗户,向窗外呐喊,来宣泄紧张的情绪。还有在有机化学期末考试的前一晚(Orgo Night),Marching Band这个乐队会在图书馆(Butler Library)一片寂静的学习环境中奏响他们的歌曲,演奏会整整持续45分钟。
彻底打扰到复习的学生后,乐队还会演奏到Barnard College,这是后来合并进入哥大的一个女生学院。当然,各种纸团、水球、课本已经早已为他们准备好,源源不断地向他们丢去。他们还会到Furnald Hall这个宿舍楼,去挑战这里不喜爱社交的学生们的底线。还有哥大最古老的传统之一,才艺秀(The Varsity Show),著名的歌剧艺术家都会来学校表演。这可是美国校园资金投入最多的活动之一,每年4月份就把票卖光了。
超高性价比的常青藤院校
相对于名列常青藤联盟院校,全美排名前五等标签,哥伦比亚大学的超高性价比更加值得被人们关注。其影响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本科录取优势,语言要求低
哥大的本科录取与其他常青藤院校相比有很大的优势,前面我们提到的Barnard College录取就比较容易。学院单独管理和录取,在资源方面与哥大共享,学生拿到毕业证和哥大是一样的。不过,他们的毕业证书上也会注明是哥大的Barnard College毕业的,让学生既能被授予常青藤联盟的光环,又能不失温馨文理学院的气质。
这个学院录取要求托福100分,雅思7分。这个要求相对于其他美国牛校可谓很低了。同时,这里的学费是$55,000一个学年,在常青藤一类学校里还是比较低的。所以,如果申请学生是女生又不反感女子学院这种单性的环境,可以考虑申请哥大这个女子学院。
2、地理优势将优势放大到极限
哥大占地面积很大,几乎是富可敌国,是纽约城第二大地主,仅排在天主教区之后。而且,哥大和耶鲁,普林斯顿等大学的不同是,哥大在华尔街旁边,还有百老汇,还有联合国。所以有非常大的地理优势。
华尔街是美国的金融中心,大的金融公司,大的银行纽约股票交易所都在华尔街,需要大量的数据处理,大数据分析的人才。学生很容易通过校友的networking,找到实习或者工作机会,所以中国学生喜欢选择的统计,金融等商科专业每年就业率都是很不错的。如果学生从哥大毕业,选择回国,同样有很好的工作发展前景。
哥大的地位是不容置疑的,在全美国,全世界地位最高之一。它的科系排名都很高,都是全国首屈一指的。到2017年为止,哥大一共有87位获得诺贝尔奖。哥大的校训为“In the light shall we see light.”译为“借汝之光,得见光明”,在人才辈出的哥大,历任知名校友们都没有放弃追求真理、寻找光明的决心和勇气,对于这所历史已经超过260年的伟大学校,我真心给5星推荐。
3、重点谈谈统计学专业
说到哥大的统计学专业,可能前两年很多人都看过一个。2015年有人在Twitter上发了一张哥大统计系硕士毕业生的名单,上面8成的毕业生都是中国留学生。虽然这条Twitter得到了很多网友的讽刺,但事实上,这个专业确实是很适合中国留学生。
因为在美国的统计专业有几个特点:
第一,它是多种专业的背景都可以申请的,比如你以前是学商的,学工的,学理的都可以申请这个统计专业。
第二,就是统计专业对数理逻辑要求比较强,而数理又正好又是中国学生的一个优势。
第三,现在在美国统计专业比较好找工作,因为在数据膨胀,甚至数据爆炸的时代,需要在数据当中来分析用户习惯。在这个方面,只要是学生比较能干,有一定的实习经验,在美国找到工作是不太成问题的。
另外,哥大的统计专业要求30个学分毕业,在类似的统计系当中是对于学分要求是比较低的。比如乔治华盛顿大学的统计系要求学生修得36个学分才能毕业。
令人骄傲的淡蓝色毕业礼服
哥大最让人欣羡的特色之一还包括毕业典礼时,学生所穿的淡蓝色学士服。与其他院校的黑色学士服不同,哥大学士服的淡蓝色取自它的校徽,让人感到格外的高贵,气宇不凡。在毕业典礼的人群中,穿戴淡蓝色学士帽和长袍的哥大学生一定会被人们第一眼认出。
如果学生既想要申请一所坐落在大城市的常青藤联盟院校,又想领略浓烈的文学底蕴,哥大是你的绝对首选。虽然在较大的同学竞争中学生很难脱颖而出,但是正是由于这种竞争压力才能让哥大的学生具备无限的个人魅力与优势。哥伦比亚大学,这个名字会在学业路上陪伴你共同成长,迈向成功之路。
《藤里那些事儿》系列简介
《藤里那些事儿》系列文章由我和我的同事共同撰写。我的这位同事是常青藤院校的前院长兼副教授,在常青藤院校中有10余年的行政管理经验,她现在任厚仁教育精英项目的导师,同时为对于美国精英教育感兴趣的学生们设计精英项目课程。她本人毕业于哈佛大学,在《藤里那些事儿》系列文章里,她将跟大家分享,从学生到院长,这数十年来在常青藤体系中的所见所感。
Our co-writer for the Inside the Ivy League series is a former Director, Dean and Adjunct Professor in the Ivy League who has 10 years administrative experience in the elite college system. She is a current staff member at WholeRen working with the Elite Program, mentoring/advising students as well as designing programs for students interested in US Colleges. She has an advanced degree from Harvard University and in this series, she will share thoughts and background about academic and social life in the Ivies.
(Pictures Credited to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