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涌专栏《参与孩子的成长》:点燃内心的火焰

《参与孩子的成长》:点燃内心的火焰

薛涌

教育,特别是早教,有两个基本面向。一个叫作“点燃孩子内心的火焰”,即培养孩子的信心、对世界的好奇,进而刺激其对学习的兴趣,使之在一生的奋斗中有更大的主动性。这就是所谓“以孩子为中心”的启发式教育。另一个则叫做“给内心的火焰加柴”。孩子为了兴趣主动读书当然好。但是,孩子毕竟是孩子,注意力时段很短,不愿意经受漫长、枯燥的训练,面对挫折容易灰心甚至放弃。而人类所有伟大的成就,都是以一系列的挫折和坚韧不拔的意志为基本条件的。孩子内心的火焰即使点燃了,烧一会儿往往也会灭掉。只有不断地加柴,那火焰才能持续地燃烧,一块粗糙的矿石才能百炼成金。所以,如何延长孩子的注意力时段,培养其耐心和克服困难的能力,也是每个家长和老师的重要责任。

在教育中保持这两个面向的平衡并不容易。

美国的教育非常强调第一个面向,对孩子以启发和鼓励为主,千方百计地要保持孩子的信心和兴趣。孩子首先要有个幸福的童年,不能给他们过大的压力。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不要让孩子们互相之间比来比去。这种教育的成就有目共睹,确实值得中国的家长和老师学习。我们教育在美国土生土长的女儿,也从来都是采取“以孩子为中心”的策略。

可惜,孩子毕竟要面对成人的世界。他们可以对自己充满信心。但是,如果真碰到比自己出色的人怎么办?职场的竞争就要比,而且总有被别人比下去的可能。孩子可以从兴趣出发来学习。但是,难道我们每个人的一生中,不都要拿出许多精力和时间对付一些自己并无兴趣的事情吗?即使在自己充满了兴趣的事业中,难道我们不都经历过挫折和乏味的阶段吗?难道我们不都犯过许多错误、经受过许多失败吗?回避自己不喜欢却非常必要的工作,没有对付挫折、失败的能力,没有克服困难、敢与人竞争、乃至忍受痛苦和乏味的品格,我们能够成功吗?

中国式的教育,则强调第二个面向。特别是2010年耶鲁法学院的美籍华裔教授蔡美儿出版了《虎母战歌》一书,使所谓“中国式教育”轰动全球。这种教育方式,强调的是纪律、苦干、训练量,遵循的是中国古老的“民间智慧”:“不吃苦中苦,难为人上人”,“不打不成才”。你不能说这种方法全无道理。事实上,《虎母战歌》的热销,就是建筑在美国亚裔子弟优异的学术表现的基础之上。看看乔丹怎么练球,看看牛顿怎么用功。你要成就这样的大业,难道不应该付出这样的努力吗?

但是,你能找得到一个不喜欢篮球的乔丹、一个讨厌物理的牛顿吗?更为重要的是,对孩子加强“管教”的一个后果,是孩子最终很难超过管教者。从小听惯了管教者的话的孩子,一旦面临着管教者也不懂的事情,就会不知所措。在当今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过分听大人的话的孩子很难干出大事业。如果你希望孩子比自己成功,就应该努力刺激其内心的想象力。当家长的都要承认,如果孩子真有出息的话,他或她的未来就很可能超越了家长的预设范围。比尔.盖茨的一生要是被他父亲设计,我们肯定不会有今天的比尔.盖茨。以自己的无知来为孩子规划本应是海阔凭鱼跃的一生,很可能会葬送了孩子的前途。

最近几年,我写了几本教育的书。其中一本是《一岁就上常青藤》,强调把婴儿的第一声啼哭当作和孩子沟通的机会。教育,就是在父母和孩子的平等对话中展开的。这种对话,从一开始就如同常青藤中的“讨论班”,是自由的、平等的、开放的、启发式的。乃至有些读者指责我在推销“不符合中国国情”的美式教育。另一本书,叫《天才是训练出来的》,强调奋斗对于成功的意义:在任何领域要想达到一流,必须经过一万小时的训练,必须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必须能够经受得住挫折和失败。世上本无所谓天才。我们认定的那些天才真正的过人之处,主要在于他们敢冒我们不敢冒的险,能够承受我们所难以承受的痛苦,在困境中不断改变自己…… 这些论述使有些读者得出结论:我是在主张虎母式的教育。

我两者都不是。我十三岁的女儿在美国土生土长。首先,她是个“不用管”的孩子。她可以决定自己要作什么。我对她的教育重点,不是怎么听话,而是怎么不听话。我要告诉她父母经常犯错误,她也经常可以纠正父母的错误。她一生成就的事业恐怕比父母要大得多。所以父母没有能力对她指手画脚。大事情要逐渐学会自己拿主意,需要帮助时再找父母商量。第二,她是个喜欢上学、回家可以持续做四、五个小时功课的孩子。老师说她喜欢小题大做:一页的作文会写上八页,为一个读书报告会象个小学者那样进行研究,乃至参考一些大学生的书籍。如果我不管她,她会没完没了地这么干下去,到了废寝忘食的境地。她肯吃苦,在游泳队里把许多同龄的男孩击败。她也是很自律的孩子,不吃垃圾食品,零花钱全存起来,同学们的iPod已经换了好几个,她则从来没有让父母买过,不在同伴压力下攀比,似乎对消费没有什么兴趣。第三,她对生活充满了热情,无论走到哪里,嘴里总是有歌声,见到空旷的地方就即兴跳起芭蕾,每时每刻都洋溢着幸福感。当然,最为重要的,是她立志要用自己的一生创造“有永恒价值的东西”,只是还不知道这个东西是什么。

不为孩子骄傲的父母不是好父母。女儿这么小的年纪,我们很难预测她的未来。我们为她骄傲,并不是因为她在学校里是个优等生,而是她的品性符合我们的价值观念和教育理想:她的生命中有某种精神的感召,有某种追求和志向。她愿意为了自己的理想和目标进行持之不懈的努力。

我们已经陪伴女儿走过了十三个春秋。总有一天,我们会跟不上她,和她分手,让她独自前行。本书的核心,就是在这一行程中的观察和体会,同时参照一些教育研究,加上若干自己的分析,以和其他的家长分享。我的主题是:怎样培养一个有人生理想,并肯为之奋斗的孩子。怎样在帮助孩子发展能力的同时,也塑造她的品格,滋养她的价值。还是回到开篇的那句话:孩子一生的幸福和成功,关键在于她能点燃自己内心的火焰。火种是孩子自己的。从别人那里偷不来,别人也无法强加。当然,内心的火焰有时点燃得早些,有时晚些;有时旺些,有时弱些。父母可以帮助孩子把这火焰早些点燃,也可以把刚烧起来的火焰浇灭;可以加足干柴,使本来微弱的火苗越烧越旺,并教孩子自己给这火焰添柴;也可以釜底抽薪,使本来茁壮的火苗迅速变成灰烬。

孩子是一首诗。她最可贵的,是对生活的热情,对世界的好奇,对未来的梦想。同时,孩子又是不怕火炼的真金,要有面对艰难困苦的品格,成就大业的耐心和纪律,竞争的勇气和毅力。在对自己孩子的养育和教育过程中,我们所看到的是:这两方面的发展是完全可以融合在一起的。以下,就是我们的故事。

参与孩子的成长

Rate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