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涌留美预科的由来
薛涌、庄玮夫妇于1989年从《新概念》第二册第一课的程度开始准备留美,埋头苦读英文四五年。1993年庄玮进入耶鲁大学东亚语言文学系博士课程。薛涌在1991年获得香港中文大学传媒系的全奖,但因为国家政策无法成行,1995年进入耶鲁大学东亚研究硕士课程,1997年升入耶鲁历史系博士课程,后顺利毕业在美任教。
薛涌留美预科,基于两人在基础很差的情况下奋斗而留学成功的经验:留学是一个巨大的文化和语言上的挑战,是智力、精神上大幅跳跃。完成这艰难的一跳,必须有强劲的助跑。这一助跑,就是长期的强化英语训练。两人在1989-1993年期间闭门苦读,为日后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相比之下,现在的留学生,大多缺乏这样的准备,甚至拍拍脑袋就去办留学,没有助跑就起跳。结果毕业后基本无法在美国立足,回国也无技可售,许多成为海待。
薛涌留美预科,是留学这一跳的助跑。其基本目标如下:
- 打造超强的阅读能力:在美国读好大学,最大的挑战,是一周至少200页英文阅读。多少中国学生在出国前问过自己:一周能完成多少页英文阅读?如果完不成200页,究竟如何缩小差距?薛涌留美预科,则要集中精力解决这一留学的最大挑战!
- 别和自己的脑子作对,以实力面对SAT: SAT被称为“美国的高考”。中国学生在SAT上的障碍,主要还是阅读;可惜克服这一障碍的办法,往往还是背单词、摸题型等传统应试技巧。但是, David Coleman去年执掌设计SAT的大学委员会后,对现行的SAT进行了尖锐批评,并提出一系列改革设想。SAT正进入改革的高密度时期。题型一旦改变,摸题型的应试技巧就失灵。更为重要的是,SAT的阅读难度高于托福。英文必须达到一定实力,应试技巧才有意义。事实上,SAT的阅读种类、长度、和时间等等设计,都是要检测学生能否完成大学的基本阅读。没有基本的阅读能力,一味背单词、摸题型,久而久之就产生心理厌倦和疲惫。这种学习方式,等于和自己的脑子作对。薛涌留美预科,则从一开始就帮助学生用英文学习新知,让新知的注入刺激大脑兴奋,以大大提高学校效率,为应战SAT打下坚实的基础。
- 发展非小说阅读:目前执掌SAT并倡言改革的David Coleman,被称为美国中小学“共同核心课程标准”的总设计师。他上台后,提出SAT的考试要紧扣这一“共同核心课程标准”。而“共同核心课程标准”对美国义务教育的一大改革,就是强调非小说阅读的重要性:英语不仅仅是阅读小说等文学作品,更重要的是阅读科学、社会科学、经济学、商务等多种实用的非小说文体。“薛涌留美预科”也正是围绕着非小说阅读设计,把美国媒体和文化学术中的热点及时介绍给学生,帮助学生了解各种领域的新动向。。
- 发展分析性、批判性的思维:SAT的英语部分,名称已经从“词汇”(Verbal)改为“批判性思维”(Critical Reading)。这绝非毫无意义的文字游戏,而是设计者充分意识到,英语的本质不是词汇,而是阅读中的批判性思维。“薛涌留美预科”也正是着眼于这一点,力图改变中国学生“等着老师讲”的被动学习习惯,从训练学生的提问能力开始,逐渐发展出质疑、批判、从多种角度看问题的能力,为适应美国大学中高度互动的课堂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