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 for: 教育

【 留美 】用空间换时间治愈中国大婴儿

留美

 

我在北京读高中,室友叫我 大孩子 ,因为我个子大,娃娃脸,班干部,即使善良的小马同学,在毕业留言本上都说我是唯一他觉得能欺负的人。当然啦,高中这帮人,即使现在 留美 ,当了常青藤教授或者一方领袖,在他们光鲜外表下面,也掩藏不住他们小孩子的本性和永远不能抹去的把柄。现在,我在高中同学微信群里的昵称,还是“  大孩子  ”。

 

用空间换时间治愈中国大婴儿

1

当“ 大孩子 ”是好,是坏?

在上海,见到了我的一位老朋友,他以前和我是同事,做电子商务。后来去中国闻名的某宝当了首席设计师,以后又成为了一个大型旅行网站的CTO(首席技术官:Chief Technology Officer),直到上市。现在是上海一家新兴机构公司的CTO。因为他回国很久了,所以我向他请教了对国内环境和产业的看法。在上海的高楼大厦中,他给了我一个很形象的比喻,说中国就像是“个子大的小学生”,但是心智还没有发展成熟,管理的规矩不完善。所以不要以成年人的标准来要求,而是要以一个对十几岁孩子的要求来对待,那样事事就合理了。这是积极的观点。

 

用空间换时间治愈中国大婴儿
 

无独有偶,前几天纽约时报发表了一篇文章,名字就叫 China’s ‘Giant Infants’ 中国的巨婴,也用了类似的比喻,却是重点讲的下一代教育的状况,他们在父母的阴影下成长。这是消极的观点。

 

用空间换时间治愈中国大婴儿

(点击原文链接,查看完整报道)

 

文章说,1980到1990期间在城市出生的独生子女,早就被打上标签,“小皇帝”。他们自恋,过度被父母保护,缺乏韧性,过度崇尚物质和享乐。一旦面对现实,他们无所适从,有的只好沉迷游戏。

 

用空间换时间治愈中国大婴儿用空间换时间治愈中国大婴儿

 

纽约时报嘛,当然是帝国主义的喉舌,处处抹黑和挑战中国。我从国际教育的方面,谈谈这些留学美国的“中国大孩子”。

 

因为工作关系,我接触到很多在美国留学的学生和家长,有优秀的学生,也有失败的学生,有成功的家长,也有失败的家长。学生的年龄,也从10岁到30多岁不等。也谈一下中国学生 留学美国 成长中要注意的一些事情。

 

2

学会放手,学会犯错,学会成长

很多学生从小到大,上什么课,考什么试,都是家长给安排的。自然来美国留学 ,也是家长认为最好的选择。但是真正到了美国的中学或者大学时,就产生了两难,一方面学生不知道如何做选择,另一方面由于家长脱离了他们所了解的环境,也无法替孩子做决定。所以学生会无所适从,家长也会极其焦虑。很多家长尝试遥控,但是因为家长并不了解美国校园的实际情况,所以不能对症下药,反倒会增加学生的焦虑,导致学生不愿同家长沟通。

 

用空间换时间治愈中国大婴儿

 

从经验来看,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让学生增加他们自身的主动性。既然家长的选择也可能犯错,就让学生自己去做决定,让他们也有犯错的机会,借此机会学会自我成长。让学生主导,告知家长。在这个过程中,尤其是学生初到美国,由基于美国的专家指导,是很有必要的,这在名校和普通学校都很有效。当然,这些跨文化的指导专家是付费的,但是也比走弯路的经济效益高。

 

3

加速度获得学业成果:有意识沟通和社交能力的培养

学生沟通和社交能力,这个也是需要学习和指导的。我们发现,中国来美国读书的低龄学生,沟通和社交能力不强。而他们在中国读初中和高中的过程中,生活经历单一,净准备标准化考试了,而没有多少沟通和社交的经验和能力。比如前几天我请几个国内的高中学生去钓鱼,他们没有接触过鱼竿和鱼食、蚯蚓这些东西。但是有的孩子,就有意识地问,沟通和学习。而另外几个孩子,并不知道如何去问,于是就在一边拿手机拍照。

 

用空间换时间治愈中国大婴儿

 

钓鱼只是一个很小的活动,试想学生在美国的学业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场景和机会,如果学生都不会沟通,那么,比起那些会沟通,有社交能力的同学,在获得学业和留学的成果的过程中,就是平速和加速度的区别,四年之后,可能会相差很多。这个方面,也是要有自我意识,也是可以指导的。

 

还有一个原因是,学生难以跳出他们的舒适地带(comfort zone),如果他们有时间,男生很多选择打游戏,女生选择看美剧韩剧。美国的普通的中学和大学,课外兴趣小组和社团少则几十,多则几百。学生通过这些社团,服务群体,提高自身。但是如果他们对外界缺少兴趣,难以跳出他们的舒适地带,那么他们就难以同环境建立联系,培养领导力,难以建立美国的校友的关系网。

 

用空间换时间治愈中国大婴儿

 

很多读高中的学生和家长,都在纠结是选择寄宿家庭,还是寄宿学校,还是集中营。我一直是坚定的寄宿家庭支持者。但是去了寄宿家庭,并非做少爷少奶奶,而是适应环境,提高自我的处事能力,和沟通能力。加以专业的指导,很多学生成长非常快。

 

4

从大婴儿,到 大孩子 ,学会“用空间换时间”

当大孩子可以,但是总当大婴儿,还是蛮危险的。如果大婴儿只在中国上中学和大学,我认为反而可能更加危险。至少在美国留学,环境比较单纯,教育质量比较高,家庭一般的学生,也能读一个世界上排名很好的大学。

 

用空间换时间治愈中国大婴儿

 

我出国前,我爸请来当时刚刚从德国留学回到北大的钱文忠老师。他给了我很多方向性的帮助。其中一句话我记得特别清楚,就是“用空间换时间”。来到海外留学,一个人的所有感官,经验都加速成长。他们得到的,是比呆在国内的同学更多的经验,换来的是比国内同学成长过程中,更长时间才能得到的人生经验。

 

希望中国大婴儿们快快长大。

 

(Pictures Credited to Google)

 

 有问题想问我
用空间换时间治愈中国大婴儿
用空间换时间治愈中国大婴儿

扫描二维码

提交表单,与我沟通

美国大学是“世界一流”的吗?

美国的大学是“世界一流”。这已经成了共识,或者说常识。根据伦敦的Times Higher Education的全球大学排名,美国大学占据了顶尖的25所大学中的18所。根据上海交通大学的全球名校排名,美国占据了顶尖25所中的19所。中国当今的留学潮,也是以美国为首选目的地。

然而,美国有4000多所大学,质量参差不齐。另外,大学排名,往往是按照学校的设施、资源、教授、研究成果等等数据衡量的结果。如果拿学生质量进行比较,又会是怎样一番图景呢?

Kevin Carey在《纽约时报》发表一篇文章,引用的就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人能力评估”的测试数据。比如,24个发达和中等发达国家16-29岁受过大学教育的人口的数字测试平均成绩,奥地利第一,326分,比利时第二,325分,芬兰第三,322分,捷克和日本并列第四,318分…… 各国平均为305分,美国仅296分,倒数第八。文字测试成绩,则是芬兰第一,日本第二,美国的成绩好于数字测试,但依然低于各国的平均线。所以,以大学生的平均质量而言,美国的大学,在世界24个发达和中等发达国家中,明显处于劣等地位。

那么,这是否证明美国的大学多是“菜校”呢?也不尽然。美国的大学生之所以素质这么低,是因为中小学的基础太差,靠大学四年追不回来。但这不能否认美国大学的教学相当有效、属于“世界一流”。这同样可以用“成人能力评估”的测试成绩衡量出来。其中一个最为简洁的办法,就是比较一下各国的大学毕业生和高中毕业生在“成人能力评估”测试中的得分。大学生比起高中生来,当然会得分高不少。但美国和芬兰,大学生比高中生的分数高出48分左右,居世界第一。比利时紧随其后。日本的大学生比高中生仅多出22分。可见,在美国、芬兰的大学里,学到的东西最多,提高幅度最大。但是,因为美国的义务教育水平太低,学生进大学时已经输在“起跑线”上,靠大学几年很难追回来,大学毕业时学生的绝对成绩,还是落后于大多数发达国家。日本的大学,可谓表现平平,学生水平提高的幅度不大。但因为上大学前基础打得好、起点高,靠吃老本儿也依然能保持相当领先的素质。

不过,我们必须指出,即便是美国大学能够让学生有最大幅度的提高,但这并非衡量其效率的唯一尺度。芬兰的大学对本国学生是免费的,美国的私立大学则一年费用动辄五六万美元。本州的州立大学,也要两三万。当然,世上没有免费午餐。免费的大学教育最终要纳税人埋单。这是欧洲相当普遍的现象。不过,维持大学运营的成本,如果以生均费用计,欧洲国家比美国要低得多。在芬兰,大学录取根据高中的平均成绩、高中毕业考试、大学入学考试(高考)等等,过程非常透明,没有各种加分,没有对少数民族或弱势的降分照顾(芬兰因为社会极为平等,弱势也弱不到哪里去,不需要美国式的那种照顾)。一个孩子只要功课好,在教育上几乎什么都不用愁。美国的大学生们,在大学里获得的进步不过是和芬兰学生并驾齐驱,但这里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美国的大学生起点比芬兰的同龄人低得多。起点越低,提高的空间越大、进步越快。一是美国大学生所获得的提高,成本特别大。

我不妨举些具体的例子。美国的大学生中,许多人不要说阅读,就是连too和to、than和then的区别都不知道。这还怎么读书?程度低,学校无微不至地给补课,还有一帮咨询顾问、心理专家提供服务。最为极端的例子,就是有些学生有阅读困难症,即脑子有些缺陷,无法处理文字信息,有点类似残疾人了。按照美国国会通过的法律,这些人有受教育的权利,学校要照顾。于是,这种学生上课,有专门的人陪着帮助记笔记。这么昂贵的教育,当然不可能没有效果了。更不用说,美国各大学争相建设豪华宿舍、豪华健身房等设施,最终的账还是会折入教育成本。总之,美国大学的业绩,建立在巨大的投资之上。这代美国大学毕业生为此背上的学贷总额已经超过1万亿美元,成为美国的下一个债务危机。奥巴马最近试图推动国会通过法案,试图缓解学贷负担,包括减免部分学贷,但遭到了共和党的封杀。

可见,美国大学毕业生在全球化竞争中,比起芬兰、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同龄人来有着致命的弱势。虽然美国大学的教育比较有效,但因为中小学基础没打好,无法四五年内补回来,绝对素质不如人。最要命的是,毕业往往背一屁股债,难以买房、创业,整天为了还债、付房租而奋斗。如果事业需要继续深造,则意味着更多的学贷,一点缓冲的余地也没有,难以为长远考虑。这也是美国社会流动性不如欧洲的原因之一。芬兰的孩子只要聪明勤奋,一路读完大学研究院,不用操心费用,事业起步时无债一身轻。即使父母没钱,大致也能和富家子弟在差不多的起跑线上竞争。美国的大学,则是钱堆出来的。光聪明未必管用。父母没钱,你即使能读完也要面对巨大的债务负担。

总而言之,美国的大学,对于支付得起学费的人来说,还是能够提供有效的教育的。但是,仅靠大学的优异,无法解决义务教育根深蒂固的问题,更无法解决贫富过度分化的社会痼疾。这也就造成了一大怪现象:美国充满了世界一流大学,但整体的国民素质,却在发达国家中处于下流。

【薛涌留美预科】明年留美,现在最该操心什么?

我创办“薛涌留美预科”已经有一年多,亲身感受到中国的留美热,也目睹了种种不靠谱儿的现象。在我看来,留美要准备什么、怎么准备,首先应该听听在美国大学里教书的人怎么看。然而,以我的孤陋寡闻,在我以前似乎还没有一位美国大学的教授为中国学生提供留美的预备性课程。因为长年在美国的大学里执教,我看待留美的角度,和国内应试培训、中介行业中的教师和顾问们自然非常不同。有些早就该说的话,居然从来没有人说过。于是我不得不说。

今年的留美学子,目前都处于整理行装的阶段。我的意见,对他们及其家长来说显然是太晚了。但是,明年留美,要想作出更明智的抉择,许多问题现在就必须考虑。

如果你还没有考完托福和SAT,现在正是应试的关键时刻,要全力以赴。美国大学录取办公室看中国学生,成绩几乎是唯一还可信的东西。

不过,有相当多的同学已经完成了这两个考试。如果你托福考到95-100SAT1900-2100左右,那就大功告成。你从现在开始,就要为大学的平均成绩(GPA)而战。这不仅对于留美,而且对于整个人生而言,都是一个深刻的“战略重点”的转移。可惜,许多学生和家长对这一大转移的意义几乎一点意识都没有。我特别开设的“留美临行准备课程”,就是为完成这样的转移而设计。

为什么这么说?

我在美国大学里读书、教书二十年;在去年的“留美临行强化”课程中,也指导了许多今秋入学的同学,对他们的情况很熟悉。一般来说,托福考过95SAT1900,上排名五十左右的学校把握相当大。比如,一位上了排名20“”的同学,托福只有95SAT2050;另一位同学托福107 SAT1900,上了排名32的学校。其实,许多排名在六七十的学校,还未必要这么高的分数,质量可能更好。排名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媒体炒作,并不被美国的高等教育界承认,其意义非常有限。经常是排名七十几的学校要比排名四十几的好。当托福上了95SAT1900时,大概有四五十所相当好的大学(排名50左右)在“射程”之内,选择范围很大。从这个意义上说,考试成绩已经“搞定”了。

有些学生和家长,觉得还可以再接再厉,比如SAT2100,争取上常青藤。这实在是买彩票一样的赌博。凭着2100的成绩很难上常青藤。即使SAT满分,也很难进哈佛耶鲁。而下一个等级的学校,则并不需要2100SAT。可见,拿到了2000左右的成绩,再花几个月冲击2100,几乎没有意义。

那么,现在该操心什么?

大学一年级的表现!这将直接影响大学的平均成绩:GPA

中国的学生和家长往往不明白:上个排名四十几的学校,和上个排名七十几的学校,其重要性还不如碰到个什么样的室友。今年有位家长告诉我:她的孩子选择了排名52的乔治华盛顿大学,放弃了排名69的弗吉尼亚理工。前者学费4.7万美元,后者学费2.5万。她问我:在美国,前者的声誉是否比后者强许多?我听了哭笑不得:乔治华盛顿大学确实不错。不过美国还有华盛顿大学(私立)、华盛顿大学(州立)、乔治城大学等等,美国人自己往往都搞不清哪个是哪个。另外,看看顶尖大学的学费:哈佛4.24.4万,普林斯顿4万,斯坦福4.6MIT4.3万。乔治华盛顿大学凭什么要4.7万?与之相对,学费仅2.5万的弗吉尼亚理工,是个名字响当当的工学院,真不知谁会将弗吉尼亚理工摆在乔治华盛顿大学之下。一年两万多美元的学费差价,毫无道理。在我看来,去弗吉尼亚理工,以后的事业还可能更顺一些。

由此可以看出,追排名在中国的留美族里已经发展到了多么荒谬的地步!我每次接到家长的咨询电话头皮都发麻:她们往往对排名倒背如流,害得我赶紧上网核对,心里说:如果教育就是排名这么简单的事,我应该向你们咨询才对!

对排名这类犯不上操心的事情操心得没完,甚至到了坐卧不安的地步,但对该操心的、火烧眉毛的事情,则想都不会去想。这是中国留美热中的一大怪。你听说哪个家长或学生讨论过日后怎么争取良好的大学平均成绩(GPA)的战略?你毕业时的GPA3.7 (大致相当于A-2.7(大致相当于B-),对前途有决定性的影响。申请研究院、求职,都要靠这个。你从哈佛拿了2.7GPA,恐怕争不过在排名六十几学校里拿了3.7 GPA的学生。大学里没有表现,排名靠前六十几有什么用?

在这方面,中国学生面临的最严重挑战,是第一年的表现。因为中美教育差别太大,被中国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即使是顶尖,突然进了美国校园也往往不知所措。最不幸者,拿着100以上的托福成绩、2000SAT成绩,读了一年就被劝退。更普遍的现象是,第一年的平均成绩是2.0 2.3CC+。当然,聪明、适应性强、肯努力的,日后可能慢慢追上来。但平均成绩的要害在于“平均”。第一年学业是四年大学的四分之一。如果你四分之一的成绩这么低,后几年要考多高才能把平均成绩拉上去?在大部分情况下,是永远拉不上去。这才是名副其实的“输在起跑线”。

适应美国大学一年级的学业,难度比起考托福、SAT来大得多。中国是应试国度,中国学生会考试是世界有名的。比如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主持的15岁学生的能力测试(PISA ,上海学子两次包揽了三门的“世界冠军”。能难倒中国学子的考试,少!但是,进了美国大学,则面临另样的挑战。比如,期末往往不是考试而是读书报告,或者考试加读书报告,占的分数比重很大。我让几位已经被名校录取的学生试着写,结果惨不忍睹,几乎没有一个句子能写对,到了无从改起的地步。这些都是非常聪明好学的学生。不能怪他们。中国的教育,实在没有给他们在这方面作一点准备。如今离明年九月初入学还有一年,还不赶紧动手准备、补上这方面的漏洞,到时候怎么可能不失败?

必须重申:我虽一向抨击“应试教育”,但从来都非常重视考试成绩。这不仅仅是出于实际的考虑,也和我的教育哲学密切相关。我告诫家长:孩子托福考不到85SAT1800,就不应该去留美。为什么?这还不仅仅是因为大学对英语有个基本的要求、必须满足。更重要的是,留美四年,耗资一百多万,家长为了孩子 该努力的努力的,该牺牲的牺牲了。如果孩子得到了家长如此厚重的恩赐,居然英语也不好好学、考不出这种起码的成绩,那就说明他不会付出什么努力,在他身上的教育投资等于打水漂。这好比一个人要购买百万美元的住房,却拿不出20%的首付。次贷泡沫最大因素,就是银行给这种零首付的人贷款,最终 血本无归。所以,成绩不说明一切,却是个重要的准入标准。你的孩子守着这么好的条件英语 还考不过线,就别指望他去了美国突然有什么改变,就象不要指望零首付的人突然变成百万富翁一样。

问题不是成绩是否重要,而是什么成绩才是最重要的?我的一个学生,SAT1910,托福正好100。我对家长说,恭喜!孺子可教!送他留学会很值。然后劝他们放弃冲击SAT2100分大关的计划:反正靠2100也很难竞争更好的学校。现在把精力都消耗在这上面,没有好好准备大一课程,最终SAT即使真上了2100,但大一拿了一串C,究竟是得是失?

别做常青藤这种不着边的梦,上个50名上下的大学,保证大一有B+以上的表现。这才是你应该在乎的分数!

我们的“留美临行强化”课程,就是立足于这种“大一GPA”战略。试图在社会科学知识、文化背景、批判性思维、写作等方面,弥合中美教育的鸿沟,帮助学生尽快地适应美国大学的学业。这一课程从20141月开始试行,第一期已经结束。帮助了若干已经被录取的学生,也积累了宝贵的教学经验。如今第二期即将开始,并汲取了第一期的经验教训,课程的开始日期大大提前。

具体而言,这种一对一的课程,完全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学习计划设定,非常灵活。但大致而言,有两个主要的课程体系。

首先是一年课程,从2014820158月。这一课程针对的,是已经考完托福和SAT的同学。我基本的建议是,即使托福只有85SAT1800,事到如今也不值得再冲击更高的分数。即使拿着托福85SAT1800这种不够满意的成绩,申请排名50100 的学校还是有不少选择,把握性也比较大。有些八九十名的学校,质量相当好。如果准备充分,第一年GPA出众,就为成功的本科学业打下了基础,将来有望上个更好的研究院。实在想上更好的本科,转学也有了本钱。

另外,此时参加我的课程,同学们尚未完成申请。在申请过程中一些战略选择,老师会提供参考意见。去年的教训是:课程开始得晚,来报读的学生都已经被录取了。大部分是提前录取。此时已经生米煮成熟饭。有些该报读的学校没有申请,老师也只能放马后炮。早开始,老师可以多了解学生,帮助学生设计留美战略,并同时为之进行相应的准备。

另一个则是八个月的课程,即从一月初到八月底。一月初学生已经把申请信全部寄出,等着录取消息。考试、录取的完结,给同学们带来一种大松心的感觉。以我的观察,这是中国学生浪费的最为关键的时刻。很多学生久被应试教育压抑,突然一点学业压力没有,马上走向另一个极端,疯玩儿不止,完全没有想到自己对美国的大学课堂还毫无准备,如果写一篇读书报告,怕是一句也写不对。八个月,其实就是留美的一个学年的课程时间。这么挥霍掉,等于放弃了人生的登陆点。从第一期课程的情况看,许多学生见识了大量的原版阅读,尝试了写读书报告的滋味,迅速对自己进行重新评估。有几位学生根据在我们课程中的经验,在老师的帮助下修改了专业的选择,入学时目标更为明确。

除了这两个课程外,同学可以根据自己具体的学习计划随时插班。从第一期的经验看,随时插班的学生仍然是主流。但是,从教学的角度说,我们更鼓励的是上述两个比较系统的课程。

《跟着薛涌去留学》:怎样留美

这本书,说了许多留学的坏话。不要搞错:我一向主张有志的年轻人或不那么年轻的人都尽可能去留学。我自己就是留学的受益者。但是,我们都知道“丑话说在前面”的道理。我相信,读完这本书,有些人(特别是家长)会变得更加审慎,会修正自己或孩子的留学计划,甚至推后行程、多做些准备。也有些人,会变得暴怒。这两种人,都应该读这本书。前者会使自己或孩子日后的学业和事业受益。后者的生气,则是从内心的挫折感中而来。他们的这种挫折感不会马上消失,甚至会伴随其终身。也就是说,他们会不停地生气。现在趁着年轻,也该好好适应一下这样的情绪。

为什么一个受留学之益的人,要说留学的坏话?因为作为“过来人”看得很清楚:留学并不属于所有人。现在则是一窝蜂的留学。在未经筛选的留学生中,恐怕只有少部分人适合留学。

留学的远祖,大概可以追溯到玄奘取经了。那是必须拿自己的生命冒险的伟业。到了现代社会,交通便利,留学不再如同“上西天”一般地可怕。但是,留学仍然意味着要跨越巨大的语言、文化的鸿沟,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接受在本土难以获得的教育。这对于一个人的品格、毅力、智能、知识,都是一个全面的挑战。如今,许多学子在本国用自己的母语都读不好书,外语上也没有充足的准备,拍拍脑袋跟风去留学,这当然是白白烧钱了。

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三十多年,使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能够支付留学费用。但是,有钱的结果,也使留学变得越来越象是消费。似乎教育就是珠宝店中的一根项链,花钱就能搞定。而且钱越多,买到的货色就越好。

可惜,哪怕是在最讲究市场机制的社会中,教育在本质上也不是消费。或者说,作为消费的教育不是好的教育。在八十年的出国热之初,中国人兜里没钱,但出去留学的大多很成功。为什么?因为当大家没钱的时候,就必须依赖学业上的筛选。那些秀异之士,国外的大学给予全额奖学金,否则连签证都签不出去。拼爹也没用。许多农民的孩子,就是靠自己的学业留学的。如今,美国的许多大学陷入财政困境,指望着中国家长慷慨的学费维持,不断降低录取标准。从表面上看,中国人似乎扬眉吐气了:过去是我们可怜巴巴地等着别人挑选,现在可牛了,是我们挑选别人!是我们来决定把钱花在哪个学校。

事实上,那些甘心情愿地接受中国家长的腰包的选择的学校,多是质量相当差的学校。这些学校走到这步田地,恰恰说明它们在美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缺乏基本的竞争力,本应被淘汰掉。中国家长的腰包,使这些学校得以苟延残喘。但其代价是不断地降低录取标准,接受素质越来越差的学生,教育水平每况愈下。在那里的中国留学生,烧了几年钱,拿了一张形同废纸一样的毕业证书回来,立即从海龟变成海带。其实,大家凭常识想想就应该明白:把教育当消费,如同购买文凭。当文凭可以购买时,文凭还是文凭吗?还管用吗?在改革开放之初,大家对国外的教育情况不了解,有若干人从西太平洋大学等等购买了文凭,回国招摇撞骗。如此把戏早被揭穿。现在家长们花钱就能帮孩子搞定的录取通知书,虽然也大多来自合法的大学,但这种大学是什么质量?教育出来的是什么学生?这点公开的秘密还能指望国内的用人单位一点也不知道吗?

最糟糕的是,消费式的留学,会成为鼓励坏品格发展的机制。

时下中国流行批判应试教育,批判高考。称升学压力让孩子发展畸形,越学越傻,“减压”之声响成一片。我无意为现行制度辩护。恰恰相反,多年来我一直著书立说,抨击中国的教育制度,甚至为此还背上了“只批判不建设”的恶名。最近创办“薛涌留美预科”,就是立足于“建设”,希望在应试教育之外为下一代提供一条另类道路。但是,我也必须提醒大家,批判应试教育,不要成为逃避个人责任的庇护所。我发现:有些孩子不是不喜欢中国的教育,而是不喜欢教育。“制度害死人”是他们不读书的借口。去美国多酷呀!谁不想去美国?怎么去?这些孩子从家长的思想和行为模式中找到了答案:要想去美国,就必须证明自己是中国式教育的受害者,根本学不好。于是,他们该努力时也不努力,一定要让家长绝望。最后,家长一着急就让孩子出国了。留学于是就成为对懒惰的奖励。

其实,对于不想读书的孩子,留在国内家长还有管教的可能;出了国则如断线的风筝,更是难办。因为外面的情况很自由。对肯努力的孩子当然提供了无限的施展天地,对于混日子的孩子也提供了混日子的天堂。最近我给一位家长写信,谈起漂在外面的断了线的风筝会是一种什么情况:

“我们在大学教书,每天都碰到这样的情况:好学生一天到晚往我们办公室跑,讨论问题动辄一小时,写了论文反复改,毕业时我们又费心费力给写推荐信,时间全花在这几个人身上。糟糕的学生,上课都不来,今天外婆死了,明天奶奶死了,后天爷爷死了。上了不到半学期,家里的老人都不够死的。就是为了不来上课,最后老师连人都不认识。这么混四年,学了什么?他们跟那些好学生缴一样的学费呀!把不肯用功的孩子送出去读大学,他不肯上课你都不知道。美国大学保护学生隐私。家长支付学费,孩子是否上课?表现如何?不能问,家长问了我们也不能告诉他们。孩子是成人,有隐私,受法律保护。所以,家长一年几万刀,孩子天天和教授说奶奶死了,外婆死了,爷爷死了。还好,还没有说自己的爹妈死了的。唉,这种事情,当老师的恨都恨不过来

这不是我在瞎编。美国学生,读小学时不完成作业,就说作业被狗吃了。这是路人皆知的事情。到了大学,则往往拿爷爷奶奶开刀。一位教授为此还写了篇调侃的论文,声称年轻人上大学会导致巨大的家庭悲剧,使爷爷奶奶们危在旦夕。他还有鼻子有眼地拿出了统计数据,特别指出那些分数低的学生,爷爷奶奶的死亡率高出同龄人口的正常死亡率好几倍,也远远高出全优生的爷爷奶奶的死亡率。有时我万般无奈,学期开始时就讲这篇论文的数据,并问学生:“谁家老人快顶不住了?现在告诉我,让我有所准备。”学生算是知道我这位“老外”很懂他们那一套,上完一学期经常没有祖辈死亡的事情发生。有时我忍不住开玩笑,要自荐为诺贝尔医学奖的候选人。

我和家长讲这些,目的告诉大家:别以为只有中国的教育制度很糟糕、一到美国就什么问题都解决了。美国的教育制度也是问题一大堆。天下没有完美的制度。现在的孩子确实受教育制度之害,但塑造我们这一代的教育制度还不如现在。难道要等教育制度都改好了才开始成长吗?归根结蒂,人的根本素质,就是适应环境的能力。批判一个制度的人,应该具有更强的能力应付这种制度造成的种种问题,而不是面对这样的制度完全无助、放弃努力。

许多中国家长认为,孩子的某些问题,换换环境、随着成长就自然消失了。这是一种侥幸心理。凭侥幸心理办事,最后很少有好的结果。不错,孩子的许多问题确实会随着年龄消失。这叫。但这种成长,是在不断面临真实的生活、不断承担自己行为的后果的过程中完成的。太多的家长,给孩子创造了一个假环境,让他不必面临自己的责任,乃至越懒惰得到的奖励越慷慨。这还怎么成长?书读不好,就上不了大学。不想读书,就去做工。这是真实的生活,是生活中真实的责任。美国有个著名的,社区大学出身。他高中毕业后不想读书,当了工人。一次去了这个社区大学(Dean College,附属于我们学校)看同学,跟人家一聊,突然想读书。他属于长大后突然懂事的那种。但那是怎么懂的事?是在真实的生活中懂的。怎么让不肯读书的孩子知道用功、珍惜家长们为他们的付出?是送他们去富士康做工,而不是留学。

以上,就是我关于留学的坏话。细节当然复杂得多,全在书中各个章节中,读者可以自己去读。不过,有些读者、朋友、甚至本书的编辑,都在不停地问:既然你主张大家留学,自己也是留学的受益者,难道不能也讲点留学的好话吗?难道不能提供些正面的帮助吗?

其实,留学的好处明摆在那里,否则就不会有当今的留学热。好话实在用不着我说。我想要有些建设性的贡献,还是帮助大家理解是什么样的人、经过怎样的准备,才能从留学经验中获得这些好处。我刚刚筹建的“薛涌留美预科”,也正是以此为目标的事业。

我在美国读书教学近二十年,后来也写了一系列介绍美国高等教育的书。最近留学热升温,中介生意火爆,许多朋友敦促我利用自己的知识涉入此业。最终,我经过反复考虑后拒绝了这样的诱惑,而开起了“薛涌留美预科”。为什么要这么选择?首先,中介业越繁荣,留学就越容易方便,留学的门槛就越低。想想看,当年玄奘取经是多么艰辛。别的不说,肯吃那个苦、冒那个险、付出那样的牺牲的人,本来就是凤毛麟角。这是一个很高的门槛,把俗众都挡在外面。我们当然不必把留学抬高到玄奘取经的高度,但留学仍然需要克服种种艰难困苦。如今资讯如此发达,大部分留学的信息都在网上。一个自己连国外大学的基本情况都摸不出个线索、申请也不会作的人,适合留学吗?

另一方面,中介业使留学变得“容易”,大家却忽视了留学最重要的条件,即语言和学术上的准备。语言是留学的基本媒介。语言不过关,出去干什么?中国的家长和学生还特别看重牌子,一门心思要上名校,不惜托中介伪造各种证书、文件。但是,到一个哪怕是二流的名校读本科,一周的阅读量至少是页。有几个学子在出去前测验过自己的阅读量?完不成课程的阅读,表现自然差。这不仅将体现在成绩单上,毕业时还很难找到教授写推荐信。而毕业后无论是求职还是继续升学,往往都需要三封推荐信。在美国,你恐怕很难找到中介公司给你伪造了。怎么办?在美国找工作,我还从来没听说过哪家会让你出示毕业文凭、学位证书等等。那些都不过是个摆设。但是,几乎任何像样的机构,录用人才都会认真阅读推荐信。没有这三封信,本科的钱白烧了。而我在和中国家长、学生们的接触中发现,大多数人甚至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的存在!许多家长和学生办留学之盲目,仿佛是自己被人卖了,还欢天喜地地帮助人家点钱。

“薛涌留美预科”,不过是希望帮助下一代走有效的留学之路。所谓有效,是根据我们这一代人比较成功的经验。我个人和周围的许多朋友,都是留学的过来人。路子走得比较顺。我们当年没有谁用过中介,都是自己闯出来的。但我们都拿了全奖,读了名校,日后走上了比较满意的事业之途。当然,时代不同了。我们那种出去靠全奖读研究生的模式,如今已非主流,并不值得全盘模仿。但是,上一代人的成功经验,多少值得年轻一代参考。下面就以我们的经验,讲一讲留学的基本准备。

留学的成败,说到底还要看个人素质和知识及语言的准备。在知识准备上,我没有发言权。因为大部分留学生所学的专业都超出了我个人的领域。最具有普遍意义的,还是语言准备。而语言准备中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就是阅读。为什么?如上所述,你一旦进入一个稍微像样点的美国大学,一周的阅读量至少要页!这对大部分中国留学生来说都是不可能的。

中国社会普遍流行的一个观念是:中国人学英语最大的毛病是学“哑巴英语”。已故英语教学泰斗张道真先生就这么认为,并称“重要的问题就在于开头必须要抓听说,如果不抓听说就全盘皆输。为什么中国人学习英语前前后后多少亿人,但是真正学好的只是少数,原因就在于都没有抓听说。你学一个语言,不会听,不会说,语言记不住,很快就忘了

从我留学的个人经验看,这是中国人对英语学习最大的误解之一。为什么?因为我们学英语是为了去接受最先进的高等教育,不是给外国人当导游。在留学生涯中,除非你学理工科、或音乐、艺术等专业,你的大部分时间还是在阅读,而非跟人说话。张道真所谓“听说领先”的根据,是没有听说就没有交流。可惜,交流并不限于口头。书写文字的发明,是人类交流的最重要的革命,至今还界定着我们的文明。当今最高层级的学术和文化交流,还是在书面上。留学就是去读书。读书首先要“读”,要认字。美国的大街上有的是英语听说很流利的无家可归者。但这不意味着他们能读大学。我则学的是“哑巴英语”,到美国下飞机出了海关第一句话,就是对长途汽车站的卖票小姐说:“我要去纽黑文。”对方根本听不懂我在讲什么。但是,我还是马上读了耶鲁的研究院,多少算是学有所成。至今我还清晰地记得:第一年上课几乎什么都听不懂。但是,靠着阅读方面比较充分的准备,大致能应付指定书目,写出比较好的学期论文,受到教授的注意。第二年听说渐渐开窍,上课时开始发言。而即使发言,也是语法错误百出,语音离谱儿。此时还是靠着充分的阅读,能做到言之有物,乃至班上的师生都能耐心听我说完。我也亲眼见过英语流利得出奇的美国同学,上课夸夸其谈,半截就被教授打断,后来居然被踢出课程。

这并不是说听说不重要。而是要在突破语言障碍时分清主次。现在年轻一代受益于改革开放和全球化,接触的海外语言图像媒体比较多,和外国人打交道的机会也大大增加,听说已经比我们那一代好得多。如果我的“哑巴英语”出去尚能适应世界一流大学的文科博士课程,他们的听说不应该成为留学的主要障碍。问题是,他们是否具有我当年那尚还很不过关的阅读基础?遗憾的是,网络时代容易让年轻人忽视阅读,在学外语上也不例外。从我接触的学子来看,他们绝大部分在阅读上赶不上我出国时候的水平。

另外一点,也同样重要。听说训练非常依赖环境。你在语音室里练的半天,在日常生活中不能经常和人们用英语口头交流,所学的技艺马上荒疏,大量精力被浪费。所以,听说的提高,最好留在出国以后。阅读则不同。阅读只是你和书的关系。不管是坐在哈佛的图书馆读,还是蜗居在北上广的斗室里读,效果并没有区别。如果不断地用英语学习知识、吸收信息,那就会随学随用,事半功倍。另外,阅读的基础好,词汇丰富,语法扎实,则日后在英语环境中听说的提高也会快得多。

总之,听说训练是个高度“环境依赖型”的学习过程。在美国的语言环境中训练要有效得多,在国内练听说经常造成很大浪费。读写则不太依赖这样的语言环境。如果有良师指导,在中国学习读写,比在美国学并无劣势。

在明确了主攻阅读的重点后,我们就要在阅读中训练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的缺乏,一直被视为是中国学生的最大弱点。矫正这样的弱点,最好的起点莫过于分析性地阅读。要知道,有“美国高考”之称的,分阅读、写作、数学三部分。其阅读,正式的名字原来叫词汇(Verbal),现在改为“批判性阅读”(Critical Reading)。可见主考部门意识到,大学水平的阅读,主要不是词汇问题,而是“批判性”的问题。学生可以通过突击背单词、培训应试技巧来在短期内提高成绩。但是,如果在阅读过程中丧失了“批判性思维”的训练,那无疑是舍本逐末,进入大学后同样难以适应。

我在美国的大学里教书,对此深有体会。举个非常简单的例子,许多学生只是阅读,而不是批判性地阅读。他们习惯于把教材当作权威,要把里面的事实都记住,以为这样考试就能通过了。可是,在我课上的阅读测验中,他们往往犯很简单的错误。比如,经常把作者引述的观点(甚至作者批判的观点)当成作者的观点。他们习惯于传统教科书中的“单声道”,好象书里陈述的一切都是来自一个声音。殊不知,大学的阅读,多是“多声道”:讲一个问题,作者经常引述多种意见,比较其得失,然后提出自己的意见。教授在讲课时,也往往旨在帮助学生比较多种意见,分析其中的得失,然后形成自己的意见。这包括对作者的论断进行批判性的分析,而非全盘接受。

这些看似简单,却是中国学生最经常面临着的陷阱。中国的学生总抱着“等着老师讲”的心态来上课,而且总觉得书上讲的东西就是需要记住或者掌握的。想想也不奇怪:在中国上课,总是老师提问,学生回答;而且老师在提问之前已经知道“正确答案”,会根据学生是否“答对”来打分。考试也不过是这种回答问题的书面形式而已。教科书里写的东西,都是属于“正确答案”之列,最好是倒背如流。学生们最关心的,自然是老师究竟要我们记住什么。与此相对,在美国大学的讨论班里,往往是学生提问。老师很难预料学生会提出什么问题,更未必知道问题的答案,经常只是提供一些回答问题的参考性线索,并鼓励其他同学提出意见。记得刚到耶鲁时上一个社会学的讨论班,一位长得象个高中生似的小女孩儿,上来就大批指定阅读数目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是如何“简单化”,引起许多人的共鸣。看到被自己敬若神明的名著被如此不恭敬,我心里暗暗叫苦:“你们这些毛孩子知道韦伯是谁呀?”再看教授,丝毫没有为韦伯辩护之意,反而肯定了学生们的许多观点,最后问大家:“韦伯简单化是否有意义?”于是把讨论引向一个更深的层次。在这样的过程中,老师往往根据学生提问的深度来对之进行评价。老师关心的,不是学生记住了什么,而是学生有什么想法、怎样发展这些想法、这些想法是否能经受得住逻辑和事实的考验、是否和自己的思想预设有冲突

我在《北大批判》中,曾呼吁中国的大学多开这样的讨论班,少上满堂灌的大课。当时国内有些研究生写信对我诉苦:我们学校也开了讨论班,可惜还不如大课。老师和学生都不知道该说什么,经常是一个人漫无边际地乱讲,大家摸不着头脑可见,所谓批判性思维,不是说有就有。必须经过潜移默化的训练。之所以称其语文部分为“批判性阅读”,就是因为阅读是训练批判性思维的良好渠道。

所以,我们的阅读学习过程,是把语言训练和思想训练合为一体。这首先要以学生的能动性为核心。与等着老师讲课不同的是,学生面对阅读材料,要自己查生词、厘清语法结构、理解基本的文字意思。当学生遇到自己无法克服的障碍、或有某些疑惑时,教学过程才正式开始。

这一过程,具体可分为三个步骤:发现问题,界定问题,表述问题。

发现问题: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其最为重要的基础就是学生必须自己发现问题。老师不会从头到尾地讲课文,只是有针对性地解答学生的疑难,并从这些疑难中发现学生学习中的盲点,以深入引导学生关注种种被自己所忽视的问题。从表面上看,把自己不懂的地方找出来似乎是个很容易的事情。但在事实上,许多学生首先在这里被绊住。

为什么在自己不懂的地方不提问?我在教学中碰到两个比较常见的现象。一个主要是态度和习惯问题:阅读时注意力不够集中、不上心、不觉得发现问题是自己的责任、习惯于等着老师讲。这就是许多学生对不懂的问题视而不见。我在大学上课时有时会走到一位表情木然的学生面前问:“你对书上这段讨论有问题吗?”对方摇摇头。“那么你理解了吗?”对方又摇摇头。“既然不理解,怎么又会没有问题呢?”对方的头再也摇不动了。对于许多如此疏忽的学生,我们只能向他们提问,在他们无法回答时质问他们为什么在不懂的时候还不提问,以改变其思想懒惰的习惯。另一个现象是,许多学生习惯于似懂非懂,没有勇气打破沙锅问到底。有时明明是语言没有理解,但这些学生总怀疑自己意思没有理解,怕显得傻儿不敢提问。这种在求知过程中被吓倒的情况,往往导致学生在糊里糊涂中不懂装懂,最终永远也学不会。

在学习过程中提不提问题,直接关乎学习的效率。我们总说有某某聪明,某某笨。其实,同样的学生,同样的智商,带着问题学的学生最聪明。如果你一直思索一些问题,并拼命从阅读中寻求答案,或者阅读过程不断激发你的问题,你读书就如饥似渴,一旦找到答案,就终身不忘。你不带着问题学,阅读如同过眼云烟,激发不了你的热情,久而久之,就会慢慢被别人远远抛在后面。有些学生总是奇怪:别人怎么记忆力超强?我怎么什么都记不住?这里一个重要原因是:别人带着问题学,在遇到一个单词或句法结构时,已经有了强烈的心理期待,会撞击出火花。不带着问题学的,碰到的问题都不觉得自己碰到了,不懂的地方都没有意识到自己原来不懂。这怎么可能记得住任何东西?

青春期是自我形成的关键期。这种自我形成,就是在不断地追寻内心问题的过程中完成的。没有“问题性”的人,就是个缺乏自我的人,是个心灵残缺的人,还谈何“批判性思维”?所以,训练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是阅读的首务。

界定问题:发现问题,仅仅是提问训练的第一步。发现问题还远远不够,接下来必须界定自己所发现的问题。许多同学经常在来信中列出一句话问:“老师,这句是什么意思?请解释。”还有些同学,干脆说“这一段全不懂,请解释。”这是最懒、也最不负责任的提问方式。我布置的阅读全是英文媒体的原版,有些确实很难。但是,学生不太可能一句什么都不懂。那么究竟是语法不懂还是词汇不认识?我从来都要求学生遇到生词自己查。但查了后还不懂吗?或者说,是语言似乎都懂了,但意思还是不懂?再比如,一段中出现两组概念,是否其中的一组明白,另一组还很困惑?总之,学生要学会对自己的问题进行一番自我分析。通过对自己问题的界定和分析,学生对这个问题智力和情感投入多了,一旦获得解答,更有豁然开朗的感受,印象更深刻,不会轻易忘记。

表述问题:当把自己发现的问题界定清楚时,提问的过程基本完成。这里就开始了表述这一步。这涉及到学生的沟通能力。学生必须知道怎么让老师了解自己的难点究竟在哪里,必须想办法用最为有力清晰的语言,把自己界定出来的问题形成书面语传达给老师。有些学生在这里还可以锦上添花,不仅清晰的表述了自己的问题,而且也能把自己的问题的意义也阐发一番。要知道,许多水平相当高的学术论文,最终的目的就是提出一个问题。作者通篇在论述自己为什么有这个问题,为什么这个问题值得问,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将把我们的理解力引向什么层面。更不用说,这种表述问题的训练,就是写作中的思维训练。

写作是最难的。一般而言,学生跟我学了两三个月后,才能慢慢进入写作。写作的训练,需要从阅读训练中引入。

曾有位家长找到我。她听录取她女儿的美国寄宿学校的校长说:中国学生写作都不太好,来之前最好找个美国人补补写作。所以就让我教写作。但她不理解,我为什幺要首先集中精力功阅读。

其实,这是在美国学校里经常听到的抱怨。这个问题太普遍了。但关键要看问题在哪里。那些美国的校长、老师往往不了解中国教育的情况,只看到表象,没有看到原因。

我归纳一下,写作有三个部分.第一是内容。中国学生,大部分都卡在这里。平时上课就是为了考试。不是为了写作。我们的教学,虽然是阅读,其实最终目的是写作。你脑子里必须有内容,有想说的话,才有的可写。要做到有话可说,就必须从发现问题、界定问题、表述问题开始。中国的课堂,不是从学生提问开始。而是换过来,老师问学生问题,学生站起来回答。大家紧张得很:答对了吗?生怕被老师抓住。老师就是这么一个抓坏蛋的警察角色。美国许多课,往往是从学生提问开始。让老师来解答。整个反过来。老师要通过学生提问的质量判断其水平。你没有提出问题的能力,怎么能解决问题?有什么好写的?老师的回答,也往往是参考性意见。好的学生会进一步追问,甚至和老师辩论。走到这一步,写作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美国大学教授有时会这么说:我们关心的不是你不懂什么,而是你懂什么,你的新见在哪里。想想不是也很自然吗?考试就是要抓住你不懂什么。但是,世界上所有的人,都不懂许多东西。但不妨碍这些有许多事情不懂的人成为乔布斯、盖茨、诺奖得主。你的成就,最终要以你懂什么来界定。所以,写作归根结底还是个教育观念的问题,在我们的阅读过程中会自然体现出来。

第二个部分是叙述。任何写作,都有个叙述策略。不同文体,表达思想的格式有所不同,寻找的证据也不同。比如论文(Thesis)和散文(Essay)就非常不一样。各种语言,在这方面大体守着一个规律。比如你怎么提出你的论点,怎么发展和支持(用各种证据)你的论点,怎么说服别人。这是我在两三个月后潜移默化地要开始教的。当然,这也好看学生的素质。有的学生快一些,有的学生则要多读多,多和老师互动才行。

第三部分,则是具体的句子表达和语法。这方面,我可以教一些,但最终要交给母语的人讲。好在是这方面最技术性,相对好办些。你在这方面犯些错误,美国人不会太在乎。我每天说话都充满语病。但美国人判断你的思想是否有价值,不会根据你的语法、口音。他们要看你有什么思想,怎么叙述。所以,写作主要是前两部分的事情。第三部分,只能在长时间内慢慢精化。

总之,写作仅仅是思想的载体。没有思想,谈不上写作。哪个作家是写作班训练的?道理就在这里。教育过程很复杂,写作需要两三个月后潜移默化地进入。就象思想训练一样。我不能宣布今天开始思想训练,然后拿出具体的课程。思想不能通过思想技巧之类的课程训练出来。思想是在学习中潜移默化的形成的。写作也是如此。许多学生已经开始用英文和我通信,每次都在写。日后会自然而然地进入写作过程。

留美的第一步要在国内走。这一步的主要内容,就是语言训练,以及语言训练所承载的批判性思维。而我说的语言训练,重点在阅读和写作。先抓听说乃舍本逐末。你听说不行,甚至连上街买东西、旅行都有困难,这其实并不可怕。在外面时间久了就能适应。我当年就那样。你不会因此不及格。但是,你完成不了阅读,才是个大危机。这也是许多中国学生留美时碰到的最大危机。“薛涌留美预科”就是希望帮助学子们避免这样的危机,或者真正面临这样的危机时有足够的准备和训练来应付。

俗话说,“条条大路通罗马”。我这本书的名字则叫“跟着薛涌去留学”。这里的意思是:我指出的道路并非唯一的道路。但我毕竟见过许多许多走迷路的人,知道有些看似诱人的路其实充满了陷阱,不该走也不能走。我指给大家的道路,是自己走过的,受益匪浅的,而且也是许多人都走过并且成功了的。这路也许看起来不那么好走,但毕竟可靠的、通往目的地的。留学本身就是一场冒险。我鼓励学子们有为人之不敢为的勇气,并不反对大家探险去寻找新路。但是我也深信:虽然留学的具体条件随着时代变了许多,但其核心实质并没有变:留学,依然是跨越语言、文化的严峻挑战,成功者往往是那些准备充分的人。

 

【社区大学万万没想到】之 不用刷分也能上名校?

作者:黄文婕

编辑:王敏纳

 

2013年,中国赴美留学人数达到23.56万人,占中国国际学生总数的28.7%,从而成为了连续四年向美国输送留学生最多的国家。而出国留学的原因,最主要的不外乎三种。开阔眼界,增加阅历。提升自己,接触世界前沿学术成就。提高资历,获得更优职场竞争力。无论出于以上哪三点原因而选择了出国,不难判断,大家都会希望进入美国名校学习,从而更高效的实现自己目标。

 

众所周知,美国在教育,科研领域排名世界前沿。美国top30的大学,在全球top50中一定占有自己的一席之位。名校就读,学生们能获得的不仅是名校毕业的荣耀,更有机会接触全世界顶尖的学术成果,和享有盛名的教授学习探讨,同一群高素质的同学networking,为自己的将来打下夯实的基础!

 

然而,由于留学人数的日益增多,对于名校这一席之位的争夺也愈发激烈。根据CNN数据先显示,美国名校对中国学生的录取率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耶鲁大学录取率为6.72%,哈佛大学录取率为5.79%,而斯坦福大学的录取率仅为5.69%!同时,由于留学归来毕业生的增加,国内大中企业对于海归的态度也大不如前。名校,从而成为增加竞争力的一重要砝码!学生们为了一睹名校风采,必须获得极高的SAT分数,GPA成绩,以及其他学术或实践成绩。其中的激烈程度不亚于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国内高考。许多同学为了追求更高的SAT分数,不惜休学一年,两年,考场刷分!更不乏同学因为申请失利,而再次花费一年时间重新申请!

 

不得不承认,对于名校的追逐,努力是值得的。但是,这种方式确实是愚蠢的!大家忽略了一个获得名校教育的好方法,就读社区大学,两年后转学名校!厚仁教育的专家们一直强调,反复刷分,重新申请,一方面浪费了我们的大好光阴,另一方面也损耗了大量精力,财力,是非常不可取的做法。

 

两个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恰如其分的说明了这个问题。M和N为同时找到厚仁教育的两位高三学生,都有着浓厚的名校情结,然而却都有着明显的短板,托福成绩均低于80,远远低于名校要求。摆在他们面前的是两个选择:继续刷分,下一年重新申请,或者就读社区大学,两年后转学。面对选择,M同学选择了一步就位,在接下来的一年,他完成了三次托福考试,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考到了托福94分,获得了俄亥俄州立大学的录取。选择直接就读北西雅图社区大学的N同学,经过不懈的努力,也在两年后以108的托福高分,接近4.0的绩点成功转学南加州大学,更是得到了心仪的CS专业录取!尽管两人都获得了赴美留学的机会,显然,N更加幸运。相较于M同学的五年,N仅用四年便获得了南加州大学的学士学位,没有了滞留国内反复刷分的尴尬和压力,并通过两年社区大学的学习,更加了解了自己的兴趣爱好,美国的就业趋势,选择了适合自己的优势专业!

 

实际上,随着对美国教育系统的了解,选择社区大学作为跳板从而转学名校的同学并不在少数。加州大学有30.8%的学生来自社区大学!加州州立大学有60.3%的学生来自社区大学!转学教育,作为社区大学的主要职能,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为人们所推崇。厚仁教育不仅可以提供最专业的社区大学申请服务,还支持后续的转学指导,成功率达百分之百!

 

 

基于美国,做最良心的教育咨询机构

基于美国,做良心的教育咨询机构

                                     —-美国厚仁教育内部培训

作者:李婧研

编辑:王敏纳

摄影:李玮涵

 

2014年9月12日,美国厚仁教育全体员工在位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Cook’s Forest进行了一年一度的员工培训活动。此次内部培训特别邀请了厚仁教育的总裁白泊恩博士为员工进行授课。他以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从保持公司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分别从公司的使命愿景,核心价值,商业道德等三个方面为员工进行了深度剖析。

厚仁教育董事长兼创始人白泊恩博士,拥有匹兹堡大学教育学院教育学专业的哲学博士学位,在美国40多年的教育管理事业中,曾先后担任匹兹堡市公立学区总监以及多所美国高校的校长。

white

在培训期间,白泊恩博士强调高素质的中美服务团队是公司的核心竞争力。立足美国,丰富优质的合作院校,顾客至上的服务理念,以及24小时个性化服务是公司的核心价值,为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此外,秉承做良心教育咨询的原则,厚仁教育已加入了国际教育工作者协会(NAFSA) ,并且正在接受美国国际招生协会 (AIRC)的培训审核。国际教育工作者协会主要针对于国际化教育各方面的议题,云集世界各地高校、国际教育决策者、教育机构专业人士等权威顾问一起研究、讨论。其一年一度的年会,堪称是全球最大的国际教育界盛会。美国国际招生协会集结了国内外各大中介机构与美国高校,旨在制定一套符合美国国情的通过中介机构招收国际学生的行业标准。

为了更好的让员工了解公司客户至上的企业文化,白泊恩博士将所有员工分成了5个小组,每个小组被分配到了一份公司的政策文件。活动的规则是每个小组在熟读了相关政策后举出一个违反了公司相应章程的单词。各组经过激烈的讨论,disclose, breach和negligence等词被提了出来,白泊恩博士将这些单词一一写在黑板上,然后说:“是的,我们和竞争者最大的不同就是我们永远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我们要做最为学生着想的良心教育咨询构。”这简单的一句,便概括了厚仁最核心的经营理念。

5

培训结束后,全体员工在Cook Forest进行了野外拓展训练,大家在原始森林中谈笑前行,苍翠的林海中回荡着欢声笑语,林间的空地上我们用树枝画出大大的WR(WholeRen的缩写),山顶的高塔上留下了那些年轻而充满了活力的身影。夜幕之下的密林中,所有人席地而坐,围着篝火,分享着彼此一段段令人惊叹的人生旅程。通过这样一次轻松却寓意深远的培训,每一位厚仁成员都更加明确了公司的使命以及核心竞争力。同时,这样脱离了工作环境的相处,融于自然中的游玩互动也使得员工之间彼此更加了解和信任,无形中提高了整个公司的凝聚力与团队合作意识,这些无疑都将为公司未来的发展壮大提供最强有力的保证!

cook

 

 Build up a sustainable and ethical image of WholeRen Education

 

In order to strengthen the customer-oriented culture as well as develop team spirit to reinforce the cohesion of employees, WholeRen Education LLC organized the annual staff training on Sep. 12th at Cook’s Forest. Brian White, the chairman and top advisor of WholeRen, was invited to training the employees. With years of educational management experienc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intain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company, Brian shared the vision & mission, core competitive advantages, and ethics code of WholeRen with all the employees.

Dr. Brian J. White has been dedicated to education for more than 40 years. His educational positions range from high school history teacher to Regional Superintendent in Pittsburgh public schools. Mrs. White has been working in the field of higher education for more than 30 years in a large community college, in which 65,000 students were enrolled.

During the training processes, Dr. Brian emphasized that the high quality, highly educated, and highly efficient teamwork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 professionals was one of company’s core competitiveness. Founded in the U.S., abundant quality resources of American institutions, customer-oriented culture, and 24 hours personalized counseling are company’s core values. Moreover, adhering to provide the ethical services to customers, WholeRen education has joined the NAFSA and is awaiting approval from the AIRC recently. NAFSA is a non-profit professional organization for professionals in all areas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including education abroad advising, international students advising, campus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overseas advising. AIRC is the only U.S. membership association concerned solely with quality assurance in international student recruitment as well as sets standards and offers certification for student recruitment agencies.

With the purpose of strengthening ethical business, Dr. Brian divided all employees into five groups, and each group was assigned a company policy file. After familiar with each policy, a word which represents violation of a policy needed to be illustrated by each group. Based on the rule, disclose, breach, negligence, and few words was put forward. After the activity, Dr. Brian reiterated the mission & vision of WholeRen Education which is to provide the student-oriented services and being the most ethical education consulting company compared to competitors.

Through this retreat and related hiking activities, employees are more clearly about the company’s mission and core competitiveness. Meanwhile, the company’s training improved the cohesion of teamwork, which provides a powerful cornerstone to keep a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WholeRen Education.

 

 

 

《跟着薛涌留学去》:为何要回避商科

我一向主张,至少在本科阶段,留美要力避商科。中国的雇主在招聘海归时,也同样要慎纳商科。

这并非我个人的偏见。事实上,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在2011年曾经在其商业节目Money Watch中有段评论,题目是《不读商科的八大理由》,大致总结了我的分析:第一,商科学生学的东西少;第二,商科学生挣的少;第三,商科学生在求职时缺乏竞争力;第四,根据哈佛商学院的研究,商科学生日后工作辛苦,生活质量较差;第五,商科学生申请MBA时吃亏;第六,实际工作其实并不那么需要商科专业;第七,学经济学的挣钱比商科出身的多不少;第八,许多不靠谱儿的父母帮助孩子选了商科,孩子没兴趣,表现会很差。

反对声是可以预料的:难道沃顿不是一直在培养商界精英吗?不错。不过沃顿毕竟很小,再加上MIT的Sloan等几个顶尖商学院,中国学生就那么几十个人。除了这些极少数外,本科商学院几乎成了劣质大学的代名词。

关于美国商科大学生素质低的问题,我已经用一系列考试成绩、毕业后年薪等等统计资料进行说明。遗憾的是,在一个盲目崇拜商科的国度,不管你怎么说,人们也不愿意相信。为了更为清楚地说明问题,我这次以中国人最容易理解的考试SAT的成绩来展示。中美教育制度不同。不过,美国最接近中国高考的考试,是为了申请大学而考的SAT,即所谓“美国的高考”。事实上,在《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的大学排名中,各校学生SAT的中等成绩也被一一列出作为参考。这个成绩的排名,和各校在榜上的名次也基本相符,说明这项考试的成绩有着相当的权威性。

SAT的成绩,也被按学生大学的专业选择分类列出。由此我们大致可以看出学各种本科专业的学生的“高考成绩”。我除去参加考试人数过少的科目,把2010年主要专业的SAT平均总分排列如下:

英语和文学(1691)、社会科学(1691)、物理学或自然科学(1686)、外语和文学及语言学(1679)、数学和统计(1650)、一般性文科、人文及科学(1647)、哲学和宗教(1643)、生物及生物医学(1640)、工程(1634)、未决定专业者(1604)、历史(1577)、自然资源和保护(1566)、传播、新闻及相关专业(1550)、计算机和信息科学及支持性服务(1535)、视觉及表现艺术(1517)。以上成绩,都在平均成绩之上。

以下专业,考试的成绩则在平均分以下:法律专业及研究(1516)、建筑及相关服务(1516)、商业管理、市场及相关服务(1500)、心理学(1493)、健康及相关临床服务(1477)、教育(1444)、农业及相关科学(1425)、工程技术及技工(1418)、公共管理及社会服务职业(1390)、其他(1368)、公园、娱乐、休闲、健身(1361)、个人和烹调服务(1360)、保安服务(1345)。

由此可以看出,商科是分数垫底的专业之一。比商科学生考分低的,有两大引人注目的专业,一是心理学,一是教育。其中心理学和商科分数相差无几。但教育则落后相当大。美国公立教育制度破败,没人愿意当老师。不久前曾有个报道,说在中小学当教师的,自己读大学时往往是班上最差的三分之一。排在商科后面的其他专业,多不属于四年制大学的专业范畴,如健康及相关临床服务,提供着许多护理方面的训练,护士、护工都属于这一范畴。工程技术及技工指的基本上就是技术工人,其他还有健身教练、厨师、保安等等。这些职业,多在两年制的社区学院训练。分数低也有情可原。毕竟这些行当靠的主要不是读书。另外一个趋势,就是越抽象、越“没用”的专业,考分越高。英语、文学比传媒、新闻的分数高许多,物理、数学的分数也高过工程和计算机。这里的法律专业及研究,并非法学院里的法学,而是司法助理、犯罪学等等接近法学的科目,是一些就想尽早读法学院、当律师赚钱、不愿意在“没用”的专业浪费时间的人抄近道用的。这些人的入学成绩,在平均线之下,其素质决定了其专业选择。至于商科1500分的成绩,和高达1691分的英语和文学几乎快差了200分。这两个档次的学生,根本不应该坐在一个班里。

对于那些在国内也考不上像样的大学的中国留学生,如果一定要留美的话,也许商学院是个不得不去的地方。因为这些学生即使用母语也基本不具备读大学的素质,更不用说用外语去读大学了。美国许多商学院,就是给那些不具备读大学的素质的人准备的。不过,素质好的中国留学生,读商学院则可能被糟蹋。我自己在大学当老师,有着切身体会。不管教授怎样,最终决定教学质量的,还是学生的程度。班里商学院的学生比重高到一定程度,教学质量就很难保证。那些商学院的学生,整天就知道小组一起工作,用PPT演示一切,根本无法阅读复杂一点的书。有的甚至对我提出要求:“我学习的风格是形象思维,不善于运用文字。是否能够多放点电影?”我只好说:“不善于运用文字的人,实在不适合读大学。”不过,如果班上这种人占了三分之一,当老师的除了降低标准外,还有什么选择呢?

中国学生扎堆美国商学院,给本来已经质量很差的商学教育带来了新问题。特别是在低层次的商学院,中国学生的数量奇大,甚至有超过半数者。班上80%是中国学生的情景司空见惯。课堂上老师用英文讲课,同学彼此一交流,语言就变成了中文。另外,商科的美国学生本来素质就很差,老师的语言也很简单。中国学生多了语言就更简单。学科本身,则不过是白领技工的性质,几个关键词理解清楚,大体上课就能跟得上,阅读也能对付。反而是看严肃的电视新闻、读《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要复杂得多。如果你和商科的学生接触一下就知道,即使是那些美国学生,基本也不看严肃的电视新闻,不读《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中国学生更是自成一统,和美国同学也不太接触,稍微复杂些的媒体就不看。这么四年下来,能学到什么呢?

这些人毕业后,在美国往往站不住,终将会成为海归,希望以“留美商科”吓吓人。其实,中国的用人单位,如果一定要招海归的话,要特别小心商科的学生。这些人没有开发新产品的创新能力,无法大量阅读英文资料、提出归纳分析,不过是懂几个关键词、会弄PPT而已,无法对企业作出有价值的贡献。相反,在像样大学能把美国史读下来,大致你能确定:此人对美国多少是懂一些的,需要大量阅读英文文献时是能胜任的。

总之,美国固然有沃顿和Sloan这样优异的商学本科,但教育的人数非常小。美国优异的商学本科教育,大概不出那么十几所商学院。靠谱儿的商学院,则大致在五十所上下。等而下之,则多被那些不具备上大学素质的学生所主宰。中国人自古有“孟母三迁”的传统。美国的一个本科读下来,费用近百万人民币。难道就是为了和那些心智接受不了传统文理教育的美国学生为伍?或者更糟的,是和那些考不上好大学的中国学生为伍?

《跟着薛涌留学去》: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否定了商学院后,中国学生的留美战略,在专业方面应该如何考虑呢?

在我看来,由于中国教育制度的特点,中国学生数理化比较好。这应该是个很大的优势。现在的学生,应该有些我们那代人“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心态。去美国留学读本科,读理工还是最稳妥、最有前景的道路。

首先,理工本科生毕业的起薪非常高,可以比文科或商科高将近一倍。根据权威的PayScale网站的统计,美国本科毕业生起薪最高的十大专业,全是理工科。其中七个为工程专业,外加应用数学、计算机科学、和统计。另外,理工科毕业后工作也比较好找。比如,在最近的经济危机中,有报道说大学毕业生的失业和半失业率实际上逼近50%。但在波士顿地区,有着大量的实验室。学理工的有些实验室的经验,找个工作易如反掌。造成这种格局的一大原因,是美国义务教育在理工科方面相对失败。许多美国学生缺乏基本的数理训练,难以完成理工科大学课程的要求。从2009年的数据看,美国大学授予了165万个本科学位,其中商学占了35.8万,社科和历史占了17.3万,工程学位仅6.8万多,和视觉与表演艺术学位的数量大体相当。可惜,现实生活是激烈的科技竞争,而不是每天演戏。理工科人才奇缺,在美国不是一两天能解决的问题。

第二,本科专业是理工,日后即使想读商学院,优势也比商科学生大得多。从大学商科申请顶尖的商学院,比从同一所大学的工学院申请,难度恐怕要大出数倍。这里的历史姻缘,往往被中国的学生和家长们忽视。要知道,美国大学里的商科热,源于经济中对管理人才的需求。而这种对管理人才的需求,又是源于大企业的崛起和工厂的机械化、自动化。在机械化、自动化之前,工人多是自我管理,领头的是工头,负责生产的组织。机械化、自动化之后,工厂就不是围绕着工人的劳作、而是以机器的逻辑为核心来运行。这就要求管理上的革命。最懂得机器的逻辑的,当然就是工程师。所以,在最底层,代替工头来组织劳动的,就要仰仗工程师。在中上层,企业宏观的运作,也必须借助工程师的专业训练。前GE总裁韦尔奇这样的“世纪经理”非常有代表性。他们在企业中的领导角色,并不仅仅是他们更懂得产品中所蕴含的复杂工程科学知识,也是因为现代工业生产的组织,本质上是一种工程上的组织。直到现在,美国的MBA课程都特别注重招募理工科人才。特别是MIT的Sloan商学院等等,几乎是在工科教育框架中的商学院。

第三,理工科毕业日后读法学院或普通的研究院,也都非常有竞争力。比如,如果你想读经济学博士,本科专业是数学,恐怕比本科专业是经济学要占很大的便宜。再如法学院。最近苹果与三星的专利官司打得如火如荼,涉及到十亿美元的赔偿。小女对法律很有兴趣。她听完新闻后的评论是:她要上法学院,最好先当个工程师,日后处理这样的案子会更有能力。其实,不仅她这位十三岁的初中生是这么看,许多法学院也是这么看。法学院力求追求学生背景的多元化。理工本科出身的学生申请法学院的偏少,真申请反而会有物以稀为贵之效。总之,理工教育属于传统的文理教育范畴,在美国很受尊重,既是个硬本事,日后变通起来也方便。

最后还有一点,即学习理工科的语言障碍比较小,特别是在开始阶段,中国学生适应起来比较容易。特别是中国学生理工科基本功比较好,一些理工科上的平平之辈,到美国后可能表现比较出色。这就给留学生们宝贵的适应机会。不过,学习理工科,决不能因为语言障碍小就在语言上偷懒。这只不过是一个喘息的机会。日后在美国要有前途,还是要有长期规划,把英语学好。

【原创】美国走读高中是主流

 

开除应对,全面深度解析;一手资讯,助你秒速解围!

点我进入厚仁教育学术紧急专题页

 

美国走读高中是主流

陈航

 2011102518295203cd4

3月10号,是所谓美国寄宿高中发榜的日子,其实这只是一些寄宿高中发榜的日子而已。他们能影响的学生,也就是100个,比起每年2.5万高中生留美,比例非常小。

美国高中教育的主流是散布全美的走读高中,这些高中,数量几万所,而不是仅有300所的寄宿高中,更不是中国学生住宿集中营。
以匹兹堡为例,寄宿高中只有两所,都是离市区1个小时以上,费用大概5万美元。集中营一个,里面大概有50多个与世隔绝的中国高中学生,他们都进入本地的天主教高中,学费大概在8000 美元左右,集中营总费用大概5万美元。精英独立走读高中四所,总费用大概4.5万美元左右,包括2.5万美元的学费,和美国寄宿家庭服务中心的寄宿和法律监护费用。对中国学生开放的公立走读高中两所,总费用大概3.5万美元。宗教高中近30所,总费用大概3万美元,其中学费大概1万美元。
可见,在教育资源丰富的匹兹堡地区,集中住宿的寄宿高中和集中营在数目上远非主流,而且在教育质量,尤其对于对中国学生的教育融入方面,弊大于利。
美国的主流教育是走读高中。从美国教育理念上看,当代的美国教育,注重学生和社区,学生和家庭的沟通和互动。比如匹兹堡著名的私立学校WT (Winchester Thurston School ),走路就可以到达卡耐基梅隆大学,匹兹堡大学,匹大医疗中心的癌症中心,城市里还有歌剧院,交响乐团,芭蕾舞团,学生可以有很多的机会融入社区,通过各种教育资源学习,培养和展示自己的领导能力。北京北大附小的学生,每年都到WT做融入式的学习。
而大多数的寄宿学校,都是远离城市,学生要去做个义工,学校还要单独派车。这对学生的发展很不利。
美国厚仁教育和姊妹机构美国寄宿家庭服务中心,和美国数十所高中有良好的合作关系。如果学生是托福90分以上,完全没有必要去挤所谓的寄宿高中的车,那趟车,比较挤和贵,但是不一定更好。
三月份申请也来得及。如果是没有托福成绩的同学,更没有必要去二流三流的寄宿高中,哪些高中的中国学生比例奇高。至于去集中营的学生,更加是没有任何好处,大多都是被骗去的。

厚仁:美国厚仁教育由匹兹堡市公立学区前总监Brian White白泊恩博士创建,专注于提供基于美国的教育服务,包括名校转学、开除应对、学术辅导、融入学术主流、青少年奖项规划、浸入式教育体验,是最了解美中教育差异的专家,指导留美学生成功的导师。

 

开除应对,全面深度解析;一手资讯,助你秒速解围!

点我进入厚仁教育学术紧急专题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