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 for: 美国教育

【高考后留学】(1)高考生该如何选择 留美道路 ?

【高考后留美系列视频】(1)高考生该如何选择留美道路?

 摘要 

这是陈航说留美的第161篇原创

(微信公众号ID: chenhang_usa)

【系列视频】详细解读高考后留美,高考后留美的可能性?有哪些好处?需要做哪些准备?以及要规避哪些风险?

还有半个月的时间就是高考了,对于一考定终身的很多学子来说,这将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场考试。事实上,高考后,还是有很多大门为高考生打开的。对于 高考后留学 ,高考生该如何选择 留美道路 呢?

我们在上一篇文章中,解释了高考生可以选择的7条留学路径(相关阅读:写给高考家长的留学指南:7条备选留学线路,让孩子的未来多些可能),从本周开始,我将通过系列视频的形式,深入浅出的为大家系统详细的讲解一下“高考后留美”,让参加高考的同学,也能有机会,得到更好的教育,进入世界上更好的大学,达到更高的学业目标和人生目标。

留美道路

高考的目的其实也是为了更多的和更好的教育机会,而全球最优质也最多的教育机会就在美国。

在美国,像北大清华一样的名校非常多,美国作为世界的科技和教育中心,目前全球排名前十的大学,依然有八所出自美国,国际人才、教授、研究者们相继前来。美国大学的品质、思想、质效依然是独一无二,最强的。

留学道路

高考后留美在时间上是来得及的,我们将在后面详细讲解几个重要时间点。

在能力上,经历了高考的学生的能力是非常有优势的。

资金是留学的硬性要求,但是对于考虑并选择留学的家庭来说,费用通常不是最主要的问题,核心还是在于是否能进入更好的学校。

英文是美国读书的必要条件,英文较弱也可以通过学习和环境的改变而不断提升。

【高考后留美系列视频】(1)高考生该如何选择留美道路?

中国教育监管网地址:http://www.jsj.edu.cn/

在下一讲中,我们会给大家详细解读“美国和中国本科录取流程对比”,这部分知识和信息对于处在选择中的学生和家长来说,非常关键,大家敬请期待。

 

 

【 义工活动 】美高学生如何通过“义工活动”拿到名校OFFER?

义工活动

上个月匹兹堡当地的文森特高中的三名12年级学生成功组织了长跑 义工活动 ,向参加活动的200多名学生、家长、赞助商成功募集了1万多美金,捐献给了本地的囊肿性纤维症基金会。

结合这个,今天带大家来讨论一下作为一个美高学生应有的 社会责任感 ,以及作为国际学生,我们应该如何培养孩子这方面的能力。

 社会责任感 的形成

 社会责任感 是美国社会一直在强调的一项基本价值观,也就是“我能为我周围的社区、社会做出哪些贡献”。在最近几年,美国的大企业也一直在 社会责任感 方面你追我赶,向股民公布企业的社会责任措施,花费,占营业额的比例,生怕落下一个话柄。

美高学生如何通过“义工活动”拿到名校OFFER?

根据《Harvard Business Review》的调查文章,在过去10年里,全球最大的250家企业公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比例从64%上升到了92%。如今,全球500强企业每年花费超过200亿美元用于社会公共事业,基本与一个非洲或南美洲国家的GDP持平。

美国大学,尤其名校对于申请者很重要的一条考量标准,就是不仅你个人有多优秀,更重要的是你的优秀能为你的社区,社会,以及你要就读的学校带来什么,以及你已经做了什么,说白了,就是你是不是一个有奉献精神的好人

美国学生热衷组织游行,热衷于为公益事业搞募款,就是在把握一切机会来体现 社会责任感 。而不幸的是,一直提交“奉献教育”的中国学生在这些活动里都鲜有参与。

美高学生如何通过“义工活动”拿到名校OFFER?

中国学生都在复制式的发展着,随波逐流也成了一个主旋律。

你属于 美高 的哪类圈子?

基本上 美高 就两类圈子,一类是成绩平平,和中国孩子在一起,男孩下课一起打手游,女孩下课了就回家开始聊微信。

成绩上中规中矩,在B到A之间徘徊,时不时出个低分。活动很少参加,除了每学期学校要求的义工。标准化考试总是踩着时间点,分数比想象的低了一截,家长的要求也一降再降,最后去了60名开外的大学。

美高学生如何通过“义工活动”拿到名校OFFER?

还有一类学生,自我觉醒很早,在各方面都很要强,成绩很好,接近满分。

学校的活动都去尝试了,竞赛,义工,俱乐部,课后体育都有涉足。标准化考试早早的开始准备,在11年级就考出了1400+的SAT,夏季也是夏校、考试、义工排的满满的,最后一般去了前30-50名的学校。

成为名校挑选学生的标准

其实,从招生官的眼里看来,这批优秀的中国学生都是相似的,符合他们对于优秀的中规中矩学生的一贯映象。被最终挑选出的学生往往都具有一个共同特点,他们的 社会责任感 ,自我驱动力。

美高学生如何通过“义工活动”拿到名校OFFER?

当其他硬性标准已经不能帮助名校招生官筛选出学生时,招生官会更注重学生的软性实力,比如领导力以及 社会责任感 。

怎么体现学生的 社会责任感 ?

学生做了150,200小时的义工到底够不够体现?其实,这个不在时间上,而在质量,主动性,和持续性上。

高中生的义工分为了三类。

Do(做)

Do and Think (做了想)

 Think and Do (想了做)

第一类 Do (做)

这一类义工,单纯的为了满足学校的义工要求,东拼西凑的做到了毕业要求。有人做了10个10小时的,有人做了20个5小时的,看似时间不短,实际质量不高。

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缺乏思考,缺乏主动性,单纯的为了完成任务。 这一类义工,可以确保学生顺利毕业。

美高学生如何通过“义工活动”拿到名校OFFER?

第二类 Do and Think (做了想)

这一类义工,学生的持续性大大增加,每一段都有60-80个小时,有了熟识的主管,拿到了不错的推荐信;对工作了解,也能思考自己在义工中的体验。比如在医院做久了义工,开始思考生命的意义,在养老院做久了义工,开始思考时间的宝贵。

这一类的思考,往往引申到学生对于自我价值的探索,在未来专业的选择上体现出了深思熟虑。这一类义工,可以把学生送进前50的学校。

美高学生如何通过“义工活动”拿到名校OFFER?

第三类 Think and Do (想了做)

这一类义工,要求学生不是去做个follower追随者去做一个已有的项目,而是能有很强的自我驱动力(take initiative主人翁态度 take ownership)。

学生通过对身边的朋友、社区的观察,去发现问题,提出一个解决方案,并去动手实践。这也是美国高中学生热衷于搞fundraising(募款)的原因。

因为每一个fundraising都有一个很好的背景故事,比如为了社区里流浪的宠物,为了更多像同学John的阿姨那样得了病而没钱医治的病人。

美高学生如何通过“义工活动”拿到名校OFFER?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发现问题,还要去组织起一场募款活动,这个就是进阶的义工,学生充分体现了 社会责任感 ,凭借自己的绵薄之力,去解决实际的问题,并对问题的解决抱有乐观的态度,和持久的打算。而这一类义工,往往能把学生送进一所名校。

绝大多数中国学生止步于第二类义工,而少有人愿意在已经很繁忙的生活中挤出时间,去思考。殊不知成为第三类义工,才是给自己的简历中贴上“ 社会责任感 ”这个美国主流社会最认可的标签的标准。

(Pictures Credited to Google)

文:陈航

微信ID:陈航说留美

美高学生如何通过“义工活动”拿到名校OFFER?

【 留美 】从女留学生频被情杀,谈中国的情感教育问题

留美

最近亚特兰大佐治亚理工的女留学生,在 留美 期间遇害的事情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上周还有一家美国媒体联系采访了我,因此我也特别在网上搜索了一些相关的信息。

 

我看了一些美国本土的英文报道,原来这位中国的女留学生是被她的前男友杀害,这个前男友比她小4岁,是个美国的白人,而这位女生已经毕业在工作了。

 

从女留学生频被情杀,谈中国的情感教育问题

 

其实对于这个新闻,结合我亲自接触的一些留学生,我想从另一个角度来讨论一下,就是中国留学生的 情感问题 ,包括 社交 、友情、爱情、婚姻等。

 

不知道各位家长有没有感觉到,现在留学的孩子,尤其近几年出国的,在 情感问题 处理上,以及待人接物上,或者对爱情的追求上,好像都表现的非常不成熟。我所接触最多的,是来读本科或者研究生的学生,甚至我接触过的一些非常优秀的学生,已经研究生毕业了,还是第一次谈恋爱。

 

从女留学生频被情杀,谈中国的情感教育问题

 

相对地,在美国的孩子,他们的社会经验和情感经验都更丰富。在美国如果说你在读大学甚至读研究生还没有谈恋爱,那就说明你的 社交 有问题,说明高中舞会没有人邀请你,是社会交往比较缺失的一种状况。

 

我的观察是,有些中国学生可能被家长要求太多了,考试太多,或者学业 压力 太大,所以对这些 情感问题 ,好像都没有很坚定的想法和很成熟的处理方式,情感是生活的一部分,有些人可能交朋友都不太会,那么对找男女朋友就更惧怕了。

 

从女留学生频被情杀,谈中国的情感教育问题

 

比较极端的有一类家长对于还在读书的孩子要求是,千万别谈恋爱,一定要读好书。然后读完本科和研究生,家长又突然特别着急,就开始催促孩子说怎么还不找呀,什么时候找呀,什么时候结婚呀?

 

所以我还认识有几个学生甚至因为这个不敢回国。因为他/她在过去的留学生活中,已经非常自理和独立,习惯了一个人处理事情和一个人生活,好像在情感上,也不太需要另一个人的介入。

 

从女留学生频被情杀,谈中国的情感教育问题

 

可能这是存在于这一代独生子女,一个特别的问题,就是父母和家庭对孩子关注的太多,太过于保护,认为孩子做一件事情只能做对,不能做错,做错要承担的风险都太大了,所以不敢轻易尝试,因为不试就不会犯错。由此也就可能导致,这些孩子们对于跟同龄人包括跟异性如何相处的问题,并没有放到优先级。

 

尤其是对于即将出国留学的孩子们,因为来美国留学,不单单是面临学业,也要有 社交 ,所以要有这样的 社交 和处理 情感问题 的能力,不能跟异性绝缘。如果一路与异性绝缘,然后到了25、6岁就突然从天而降一个白马王子,这是很难发生的事情,而且一旦出了校门进入社会,想要立刻找到一个非常理想的男女朋友,就更难,因为社会环境更复杂。

 

从女留学生频被情杀,谈中国的情感教育问题

 

比如佐治亚理工这位28岁的女生,能从这么优秀的学校毕业,说明她在学习方面的能力是很不错的,但是却找了这样一个男友,高中毕业后参军,性格极其不稳定,脾气暴躁,还是极端的种族歧视者,显然所处的社会阶层和教育都不如这个女生,但是她为什么会选择跟这样的男生交往呢?有一种可能就是她不太会处理情感关系也不太会选择交往的异性对象。

 

而且,最近此类情感事件已经不是一次出现,前段时间英国女留学被男友杀害,还有更早前日本留学的江歌被室友男友杀害等,犯罪学的相关实证研究显示,女性被亲密伴侣杀害的几率数倍于遭陌生人,而此类凶杀的首要风险预测因素是来自亲密伴侣的暴力。所以,对于留学生,尤其是女生来说,除了学会保护自己以外,能正确判断一个交往对象的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

 

因此,我认为,作为家长,对于独生子女的教育,除了学术方面的投入,也要有情感方面的规划。

 

从女留学生频被情杀,谈中国的情感教育问题
 

接下来一个问题,是关于情商,情感控制能力,如何培养。在中国的时候怎么培养?来了美国又怎么培养?这些是真正需要家长思考的,不然辛辛苦苦的把孩子带大,即使他们如很多家长所愿的成了学霸,可是一旦有情感的问题,那么孩子就会不幸福。不幸福,是人生中最大的问题。

 

因为我的孩子在美国长大,所以他们所处的环境是完全不同的。我的大女儿刚上高中,美国的高中尽力创造给学生们的是一种全面发展和综合发展的环境,有学业,有 社交 ,女孩子之间有sleep over(到朋友家过夜),异性之间有舞会。

 

从女留学生频被情杀,谈中国的情感教育问题

 

上图是2014年的一份数据研究报告,统计了当下美国青少年们的 社交 状况。在美国青少年的交往方式中,有在校园内交往,有在对方家里的交往和网络交往,还有将近一半的青少年通过运动、社团活动等来进行交往。

 

所以说美国青少年们的交往方式很多,环境也非常丰富,在这些过程中,会不断地增加他们跟人交往的能力,而这些能力和学术能力一样重要。

 

从女留学生频被情杀,谈中国的情感教育问题

 

反观国内的青少年们面对的是高考的环境, 压力 很大,有些高考标语甚至直接写着“考上一本线,才有美女娶”。高强度的课业,视高考为唯一的金标准,这样的教育体制几乎打造出了一种绝对“反交往”的环境。

 

从女留学生频被情杀,谈中国的情感教育问题

 

而对于很多来美国读美高的学生,其实 压力 也一样很大,因为家长们依然在殷切的期望和关注着,希望他们从美高升入常青藤再从常青藤进入百强企业,一步一步完成阶级跃迁。我经常说“中国妈妈是最勤奋的导师”,把教育和留学都快研究透了,对于不是绝对正确的事情,直接就是放弃,比如谈恋爱,既然不是绝对好,那就绝对不做。

 

在我看来,美国留学是一个复杂漫长的过程,期间会遇到各种情况,有时候父母并不是最适合的导师,也不是最专业的导师,甚至父母的担心和过度保护,对孩子可能是更不利的,美国教育里鼓励的是,要有勇气,能尝试风险,很多事情经历过了,才能像是种过疫苗一样,产生抗体。

 

学会与人 交往 ,学会认识和准确的判断一个人,也需要技巧和能力。

 

从女留学生频被情杀,谈中国的情感教育问题

 

(Pictures Credited to Google)

 

 

 

 有问题想问我
从女留学生频被情杀,谈中国的情感教育问题
从女留学生频被情杀,谈中国的情感教育问题

  扫描二维码

提交表单,与我沟通

 

从娃娃抓起,原来这三点才是 美国教育 的王牌

从娃娃抓起,原来这三点才是 美国教育 的王牌

为什么 美国教育 在世界都受推崇?也许,有些家长一门心思想把孩子送上藤校,就是为了能够让自己的孩子与美国孩子“并驾齐驱”,以后能够有更多的机会施展自己的才华。但是,请不要忘了家长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最好的教育,其实是在美国家庭内部展开的。小编今天就来解析一下这两则从娃娃抓起的教育王牌

 

5岁:“立规矩”

美国教育

5岁Ali跟着妈妈一起去政府大楼办事,但因为年纪小、爱动,并且对周围事物充满好奇,Ali总是跑来跑去,到处冲撞。他的行为惹恼了母亲,于是母亲警告他要安静下来。因为母亲的严肃让Ali感到委屈,ali嚎啕大哭。一分钟后,母亲警告ali在5秒钟之内停止哭泣,否则他知道会接受什么样的惩罚。Ali更委屈了,继续哭闹。母亲对ali倒数数字,数到4时,ali抹干了眼泪,乖乖安静地站在了母亲身边。

5岁是小孩成长的黄金年龄,对周围充满了好奇并且喜欢问问题,初步具备了判断是非和衡量自我的能力。而因为父母是孩子这个阶段的中心,因此也是树立规矩的好时期。如果能够抓住这个好时期,对小孩子树规矩,那么就可以顺利避开“熊孩子”时期。

幼孩经常会用各种方式“耍宝”,以便弄清父母的底线。当父母准备发怒的时候,请压一压自己的脾气,平心静气坐下来和孩子一同树立6-8条家庭规则。尽管第起初孩子可能并不以为意,但如果家长严格执行规则,让孩子明白这些规则是严格执行的,那么孩子就能够理解并且照规矩办事。

1026163-large

点评:守规矩无论在美国高校还是美国社会中都是极为重要的。让孩子懂得规矩,并严格遵守协商后所制定的规则,会使得孩子在成长中避免大麻烦。当中国孩子过早一头扎进补课和学特长时,对社会家庭规则的灌输往往都选择性忽略了。而低龄留学生由于年龄小,不重视校纪法规,在遇到问题时偏向以养成已久的惯性思维解决,往往会引发更严重的问题。譬如某中国留学生因为在新生说明会上没有认真了解学校的规则,用“自己的方法“去解决与同学之间的纠纷,仅在入学三天后被校方开除学籍,由警方护送遣返回国。

 

10岁:“懂社会”

isolation1

当11岁的ashley发现她的朋友们突然开始隔离她,并且散播关于她的谣言时,非常委屈和沮丧,放学就哭着把自己关到了卧室里。Ashley的父母即可察觉到女儿的异常,联系了学校的老师,弄清楚了女儿在校园被同学孤立的问题。Ashley的母亲在几天后接女儿放学时,提起了自己读中学时小团体的经历。让Ashley了解到“被排斥”在这个年纪并不只是她的遭遇,Ashley的母亲趁机建议女儿主动去申请啦啦队,将注意力转移到本身就感兴趣的音乐和舞蹈上,还可以结交许多新朋友。

其实,孩子成长到一定阶段,会有组成“小团体”的意识,所以在校园社交时难免会有磕磕碰碰。美国家长在担心孩子受伤害的同时,也在积极引导孩子如何正确处理社交关系。一旦孩子从学校回来后看起来有点儿沮丧,家长也许会开始一系列的旁敲侧隐,循循善诱,让孩子意识到自己并非被孤立和隔离的。

image001

家长可以告诉自己的小孩:

“小团体”的历史由来已久;提示孩子也许目前的不愉快只是暂时的,会有冰释前嫌的时候;对于那些无法改变的,父母则会告诉孩子只有那些缺乏自信的人才会带着有色眼镜看别人,这是为了使自己在社交中有一定的控制权;鼓励孩子自己跳出圈子,去交一些兴趣相投的朋友。站出来“替孩子讨公道”不是解决之法,鼓励孩子正确应对,自己处理,才是成功的教育方式。这并不意味着家长对孩子的社交漠不关心,而是通过面对小社会的问题,学习大社会生存法则。

o-happy-children-facebook

点评: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情商老师,但是我们中国的家长往往会因为爱子心切,护犊情深,错失了锻炼孩子融入社会的好时机。致使有些孩子在被隔离/霸凌时选择沉默,而另一些些因为把霸凌当作常事,在自己有能力的时候成为了霸凌者。

一些低龄留学生来美之后融入其他团体,轻则因为缺少亲密朋友而感到孤独,重则因为某些行为不符合“小团体”规则而被霸凌。震惊中美华人的中国留学生洛杉矶校园霸凌案中,留学生在美国遭同伴绑架围殴,扒光衣服用烟头烫身体部位,起因则是留学生内部男女关系争风吃醋。案发后,霸凌者的家长们还试图贿赂法官,“保护”自己的孩子,殊不知美国社会对于这一套并不买账,最终导致了家长孩子一同入狱。

 

15岁,“支配情感”

screen-shot-2016-09-04-at-2-32-20-pm

15岁的Carson觉得纹身很潮,准备在肩膀上纹一些很酷的图案。但是保守的父母却无法接受纹身,认为那看起来很不严肃。处于青春期的Carson原本只是有这个想法,但父母的反对让他纹身的意愿更加坚定了。父母铁了心,决定切段Carson的零花钱。由于Carson课外时间都用在了架子鼓排练和在动物保护组织做义工, 因而他并没有自己的小金库。Carson觉得父母并不理解自己,回到家就把自己关在车库里排练架子鼓,日益沉默寡言。父母察觉carson异常之后选择了求助心理咨询师,在心理咨询师的分开引导下,carson意识到其实自己并不是那么想要纹身,而是被反叛的心理所支配,故意和父母对着干。

青春期是教会孩子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的黄金时期。青春期的少年细腻敏感,大胆违抗、爱唱反调、调皮捣蛋,叛逆固执也是中美家长对这时期孩子的普遍评价。诚然,这时期孩子对“独立”和“自我”有了极大的渴望,不再愿意接受父母的权威教育,有些家长软硬皆施但效果甚微。引导孩子管理叛逆情绪的最重要一步,就是平等沟通。不要因为孩子觉得‘叛逆很酷”这类看似荒谬的理由而拒绝深入了解孩子,更不应该以冷暴力对待这一时期的孩子。

600-12142012

学会友好地与他们沟通,压住你的怒火,试着去理解他们,让孩子明白我们的交流是平等的,是互相尊重的,不是谁占主导。如果做到了这一点,那么就可以使用“立规矩”法则,冷静处理孩子各类叛逆问题,并且让孩子知道你的底线所在。此时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契约就可以重新生效了。在让孩子了解双方的平等契约之后,家长则应以“同辈人”的角度,引导孩子以积极对情绪去探索未知,提示他们在判断是非的时候,应该问自己三个问题:

“我有什么?”

“我可以得到什么?”

“我应该如何去做?”

parent-and-child

当孩子学会理性分析问题而不是放任自己的脾气时,就是家长真正可以放手的时候了。当然,家长的首要任务依旧是保护孩子的安全,因此美国家长在当发现孩子存在严重的行为问题,譬如嗑药、酗酒乃至自杀等行为时,也会采取极端措施对孩子进行看管,而非传言中的完全放任自流。

点评:青春期是孩子成长期的一次重要一步,如果仍旧延续以前的教育方式,可能会导致孩子心理叛逆,甚至引起孩子成人后两代关系仍旧紧张,也会使孩子出现抑郁、焦虑的负面情绪,影响日后的生活学习。而这时候,中国家长常犯的两类错误就是过于严厉和过于宽松。

中科院研究员李雪梅分析道,在中国传统教育中,如果家长在孩子的青春期没有正确引导,反而采用强压政策,则会将孩子推向反抗的极端。这类亲子矛盾的导火索也许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被遗忘,但矛盾会潜移默化地渗入人心,导致最后,孩子对家长仿佛是有与生俱来的“仇恨”,进而陷入与家长争夺控制权争夺的怪圈里,莫名其妙地焦虑着。

过犹不及,另一种错误方式则是放任自流,任凭孩子自我发展。因为青春期的叛逆不代表孩子不再依靠和相信父母,而是因为由于被情绪主控而更需要父母的关爱。 譬如,Tim十几岁时随父母移民来美,由于父母忙于工作,对Tim逃课、成绩下降置之不理。致使刚入学就跳级的他产生了厌学情绪,染上大麻并且辍学打工。尽管目前Tim过着颇为富裕的生活,但他对任何人都缺乏足够的信任,也总是有莫名其妙的情绪低落和迷茫。在老板提出让他升职做经理时,Tim居然因为受到重视而感到惶恐不安,断然拒绝了升职机会。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产生某些矛盾、遇到种种挫折都是正常现象,但是如何恰当地处理矛盾对孩子的成长很重要。美国教育中尤其强调家长对矛盾冲突管理的建设性和合理性。如果家长能够合理利用每次冲突,教会孩子如何处理冲突和纠纷、如何通过谈判来有效解决问题,并且通过制定一个和合理可行的计划来保持乐观生活状态,那么家庭冲突就是有益的。因此,美国家长把冲突转换为建设性的教育的技巧,很值得中国家长借鉴。

screen-shot-2016-09-04-at-2-23-44-pm

 

 

【我和教授是好朋友】美国 教授 喜欢怎样的学生?

美国 教授 喜欢怎样的学生?

 

亦师亦友,是美国教育对师生关系最高期许。对于许多美国 教授 来说,能够和学生做朋友、探讨问题、课下聊聊天是对他们教育工作的一种认可。同样,对于学生来说,能与 教授 有更多的交流、更深入的探讨,也会有更多的启发。安安静静地完成课堂作业、考试并不一定是 教授 眼中的“好学生”,那些在课堂上积极到甚至吵闹的学生往往才是老师们眼中的“好苗子”。

 

如何与 教授 沟通交流?如何和他们谈笑风生?宾夕法尼亚大学海洋系教授Jane E. Dmochowski就在她的一篇博文中分享了她自己的看法。要成为老师喜欢的学生,也许你可以尝试一下几点哦!

 

1.拥有开放的思想

“我很享受开学的第一天,如果学生们能够将这门课视作他们自己真正想学的课就更好了!我希望我们在开始这堂课的时候都是“清白的”,我们一起去规划和讨论本学期即将要学习的东西,而不是带着“这门课之前是怎样怎样的”的“旧思想”去思考这门课。我希望学生们能对这门课有着期待。在讨论枯燥无聊的评分标准和课程安排前,我希望我们更多的讨论这门课我们即将一起经历怎样的乐趣和成长。“

 

2.真正投入到这门课中

在我教授海洋学时,曾有一名主修经济学的学生向我坦白说当初他其实很害怕选择这门课,而且认为这门课和他未来的生活没有任何关系。他选择这门课的初衷只是希望学一些在未来生活里不会再有时间学习的东西。然而随着课程的深入,他逐渐发现这门课其实与他的生活息息相关。这门课的知识帮助他了解家乡的潮汐涨落、更深入的理解新闻中报道的时事,比如海洋酸化、全球气候变暖和再生能源。他的改变让我很感动。学生能真正的投入一门课中,是对教授的极大认可。

 

3.在上课时能和我有眼神交流

大概没有什么事情能比“面对着10个或者300个学生讲课却觉得很孤独”更糟糕的了吧。教学是一件很辛苦的事,但如果能和学生有眼神交流,看到他们正在看着你并在思考你正在教授的内容,就会令这件事变得有趣和容易很多。我很感谢那些和教授们有眼神交流的同学们。

 

4.不怕提问题

如果一个学生不理解某个知识点,那么很可能其他学生也并不明白。打断 教授 的话并及时提出问题能帮助教授们真正的了解学生的需求,并与学生保持同一步调。我一直很感谢那些勇于提出“愚蠢的”问题的学生。

 

5.直言喜欢我的课,并告诉我喜欢的原因

很多学生会给我写信讨论各种岩石、告诉我他在某场面试时提到了我们课上说的索尔顿湖、或者给我寄他们在夏威夷游玩时的照片并告诉我他们如何和家人介绍夏威夷的各种火山。我也有一些最终上了研究院的学生,跑到我的办公室里只为告诉我他们如何将我在课上教授的知识运用到了他们的研究生课程中。无论过去多久,这些信件、照片和经历都日久弥新。他们一直提醒着我自己是多么的幸运,能参与到他们的人生中。

 

6.有自己的思想

看到学生能有自己的想法、提出新意见是最令人兴奋的事情之一。我很清楚自己会怎么解释洋流和潮汐,但往往学生们能找到更新更好的方式去解释这些事情。一些学生会向我展示他在网上找到的探讨某一知识点的文章,或者主动帮助其他对某一知识点百思不得其解的学生解决问题。这些行为让我看到他们正在打破常规,做出创新。继续尝试这些事情吧!

 

7.能给我留下一些独特有意义的印象

我为很多学生写过推荐信,其中有成绩A+的优秀学生,也有成绩只有C的同学。在他们中,有些学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并向我展示了他们对这门课付出的努力以及对这门课极大的兴趣。我了解他们因而能将推荐信写的更具体,更有力。有些学生即使从我这里得到了A+的成绩,我对他仍然一无所知。在他的推荐信中我唯一能提到的只有“他在我这门课上得过A”。

 

8.全身心投入到课程学习中

当我看到学生在很认真地记笔记、全神贯注地计算着洋流的时间、挥舞双手模拟着海洋波动时,我发自内心的感到高兴。他们的身体语言体现出了对新知识的渴求热爱。

 

(本文原标题为10 things this instructors love.翻译过程中有所删改)

http://chronicle.com/article/10-Things-This-Instructor/232483

 

 

厚仁寄语

WholeRen began as the result of a conversation with a group of Chinese, Chinese-American community members and American educators, headed by Cho-yun Hsu, history professor at the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Among the topics explored was the feasibility of creating a Chinese high school in America.  The original model focused on a school for Chinese students with its own dormitory program.  After much debate and investigation, it was concluded that such a high school would not meet the desired goals, nor would a dormitory program be the best method of housing when compared to the advantages of well-managed home-stays.

In addition, these conversations discovered great interests in American constituencies to exchange, visit, host, interact, discuss ’best practices’ and cooperate with educational entities on both sides of the Pacific.  Genuine interest and respect emerged from many individuals and institutions in America and China.  WholeRen evolved to facilitate these mutual interests and needs.

WholeRen aspires to continue to help Chinese students and families benefit from education and experiences available in America, and develop and execute plans and activities that satisfy participants.  WholeRen foresees increased American interest in Chinese experiences and being desirous of opportunities to explore and learn in a Chinese environment as well.  Exchanges and visits will be more mutual and involve more American students from middle school through graduate school in China.  There will be an evolving need to create follow-up services, and design support that sustains students and reassures families to insure safe and fulfilling transitions.  WholeRen is creating a network of honorable relationships with organizations which can be trusted and networking with partners to round out support and services likely to be needed by increasing numbers of students.

The five key things that really drive results for Wholeren are: student success, satisfied families, feedback from previous clients, requests from educational organizations, and services tailored for individuals and institutions.

【校园生活】在美国读高中到底是一番怎样的画面?

 厚仁高中升学教育专家,助你梦想起航

点我进入厚仁教育高中申请专题页

作者:美国厚仁教育沈老师

去美国读高中,一直被很多国内家长和孩子吹捧与向往着。很多家长认为,这是为成绩一般的孩子们预备的第二条道路,无须再受国内高考折磨,尽早为日后的常春藤名校梦假设桥梁。也越来越多优秀孩子的家长认为,美国高中更能让孩子的潜能发光发热。那究竟在美国读高中是怎么样的呢?并非很多人有机会身临其境,没关系,厚仁为你一一介绍。

小班教育

美国高中基本上都是小班教育,一个班大概10几个学生,学生在课上可以自由发言和讨论,课堂气氛比较活跃。课桌的摆设也比较灵活,根据需要随意移动。师生的互动频繁,使学生充分得到老师们的关注和辅导。

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般美国学校非常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性思维,学校的布置也会充分利用学生们的智慧。老师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问题趋向开放式,非常尊重孩子的想法。因此,学生在课前需要认真准备上课内容,否则难以参与师生交流。课堂多以讨论式、发问式和实践式进行。

课外活动是重要考量

美国高中生的课外活动和运动项目也是琳琅满目的,课外活动有合唱团、拉拉队或返校日活动。有的学校也要求学生完成一定小时的社区服务,以培养社会责任感。返校日很多高校盛大的节日,有巡游、舞会等;运动项目甚至有骑马、打高尔夫球等高尚活动,学校之间的足球、橄榄球与篮球比赛更是异常激烈。高中生中橄榄球卓越的运动员备受各大名校青睐。积极参加或组织课外活动能为申请好大学增大可能性。

强调学生自律与自觉

虽然美国高中强调活跃课堂和自由学术氛围,但是学校对学生的到底行为和学术规范也是抓得十分严格,特别是宗教学校。厚仁曾经接触过一些高中生,因为喝酒、私自外出或打架被开除,这样严重影响学生的学术道路,同时在大洋彼岸的家长也会十分担心。

想了解更多咨询,为孩子策划一条最合适的高中升学/转学道路,欢迎预约厚仁专家免费咨询:highschool@wholeren.com; 如果你的孩子在高中遇到任何困难,也欢迎咨询,厚仁紧急服务让学生安心,家长放心: school@wholeren.com

厚仁高中升学教育专家,助你梦想起航

点我进入厚仁教育高中申请专题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