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覆了普遍认知的 鼓励教育实验 ,奖励还是不奖励?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陈航说留美,ID:chenhang_usa,欢迎关注)
虽然大部分家长不是很了解 鼓励教育实验 ,但是相信家长们对奖励孩子都不陌生。我们自己小的时候表现好会得到小红花,成绩高能得到奖状,在每个人做学生的十几年中,都从老师和家长那里得到过各种大大小小的奖励。”你如果这次考到全A,爸爸就给你买iPhone“ ”你弹完钢琴,我就给你买玩具。” 这些话从家长嘴里说出来很自然。可是,这样的奖励在孩子的学习成长中,到底起了什么作用,起了多大作用?
从70年代开始,教育者们做了些很有意思的鼓励教育实验,实验的目标就是了解,学生在“给奖励”和“不给奖励”哪种情况下,学习认知更深刻,更长久。实验的基本模式就是两组学生对比,一组在告知完成某个学习任务后给奖励,一组没有奖励。然后评估效果,研究方面几乎包括教育认知的所有方面。
70年代三个著名的鼓励教育实验
第一个实验是1973年Mark Lepper主持的,是对学龄前儿童画画,孩子们被一只一只地给以不同颜色的彩笔,当给到第三只笔的时候,实验者拿出一张漂亮的“好孩子奖励”卡片,卡片上面有金色的星星和红色的缎带。问孩子们是不是想要“好孩子奖励”卡片的时候,所有孩子都想要。然后孩子们被告知,他们如果想得到更多的奖励,用这些彩笔画画6分钟就好了,最后孩子们画完6分钟,“好孩子奖励”卡片被挂到墙上的一个”荣誉榜“上。看看,这个情景多熟悉呀。
而另外两组的测试学生都没有预先告知有奖励,第二组是画画6分钟后,给了孩子们一个出乎意料的“好孩子奖励”卡片。第三组是孩子们就是被告知画画6分钟,没有任何奖励。
然后,一组评判者来评估画的创造性。这个实验有两个结果:
第一个是第一组学生的画的质量要比第二组和第三组普遍低。第二个结果是,几周之后观察这三组学生,第一组期待奖励的学生,用彩笔的频率比他们以前要低得多,比第二组,第三组学生们频率少一半。这个实验的结论是,如果期待奖励去参与学生平时喜欢的活动,会导致参与过程中创造性的降低,以及活动之后主动参与活动积极性降低。
第二个实验,是让本科生做一个3D的拼图游戏,依次做三组。但是在学生们做到第二组的时候,告知一部分学生,他们每解决一个拼图,就给1美元的奖励。另外一部分学生则没有奖励。
然后实验考察学生在做第三组拼图的时候的参与时间,和第一组的时间相比有何不同。结果发现,第二组得到奖励的学生,普遍在第三组花的时间不如第一组时间多,就是说学生会倾向于敷衍了事潦草收工。而第二组没有得到奖励的学生,则没有参与时间的区别。
同样的实验,也用来测试两组新闻系的学生,结果也是,如果给予学生外部的奖励,在奖励去除之后,阻碍了学生学习的正常加速度,造成负面效果。实验证明:当一个人进行一项愉快的活动时,给他提供奖励结果反而会减少这项活动对他内在的吸引力。这就是所谓的“德西效应”。
第三个实验,也用外部奖励的条件,来观察两组高中学生学生解决拼图,后来实验又扩展小学生。结论都是,当外部奖励被移除之后,参与动力,表现的质量,以及对学习的兴趣都会相应降低。
这些实验,都表明了从事一个学习活动获得奖励这个安排,在奖励不再有的时候,会产生负面影响,包括减少创造性和主动性,学习的质量,影响学习的速度。这里的奖励限于有可触摸的特性,包括钱,奖励,和分数。不包括口头夸奖。
外部奖励对艺术能力和创造力有负面作用
那么外部奖励对深度的学习,比如认知能力,创造力,德育方面如何呢?科学家们通过一个“辨识两个孪生兄弟的照片”的实验,发现外部奖励对于辨识度认知有负面影响。给小奖励和给大奖励的,辨识结果表现是差不多的。之后又通过一个测试看图说话的实验,证明奖励对艺术能力和创造力有负面作用。
亲和社会教育是德育教育重要的部分,简单说,就是乐于助人,学雷锋做好事。一个实验让小学生,是让帮助一些在住院的孩子把一堆各种颜色的纸片分拣归类。一组学生先给了奖励,然后第二次让他们自由选择活动。结果有奖励的这组学生,比另外一组学生选择助人为乐活动的比例少得多,而且即使选择了分拣纸片的,速度和质量也要低。
今天讲的教育实验,就是想通过实证的方式告诉大家,每天教育孩子可能都遇到的问题,是可以改进的。好的教育方法,是可以经过实验证实的,虽然有时候可能和我们的常识相违背。
实验证明看到,在学习过程中给以外部的奖励,对学习的动力,学习的效果,认知能力,创造力的发挥,以及德育教育方面,在外部奖励移除之后,都是有明确的负面作用的。
学习的动力是内在乐趣和通过学习得到的自我的认知
那么没有外部奖励,什么是最好的促进学习的动力呢?应该是学习的内在乐趣,以及通过学习得到的自我的认知和独立。
比如我的一个亲身经历,让孩子学乐器,是很多家长头疼的事情。我的女儿和儿子都学习拉中提琴。上琴课辅导的地方在一个购物中心旁边,儿子总提示我们前面的一个孩子学完琴,家长给他奖励冰激凌的,但是我们一直不把冰激凌这样的奖励和拉好琴联系起来。我儿子三年级,我还记得一天晚上练琴,我坐在旁边听,他第一次把一个舒曼的片段拉完全。这个时候,他自己就跳过来说,我能拉出整个曲子啦,你们都过来听呀。然后我们全家过来听,他又拉了一遍,我能看出来,他有从拉琴本身长进,而表现出的喜悦。我们都很高兴。
其实,在美国的教育观念里,如果孩子还小,比如幼儿园和小学,家长更应该重视的是对于兴趣的发掘,而尽量少用外部奖励的方法来给孩子刺激。学生在课堂上,在学习本身,得到了尊严和自我对认知,不需要外部的奖励。
减少外部的奖励,减少评比,教育才会返璞归真。如果只指望靠表面看得见的刺激,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那就难以培养出学生对脑力劳动的真正热爱。学习本身,就是一个最重要的兴趣来源,而不是对学习的外部的奖励。
另外有几点我要说明一下,今天所讲的对外部奖励的负面作用的认知,是一些教育流派的观点,不是所有教育者的观点。只不过这些外部奖励在一些情况下的负面作用,已经被很多实验所证明了,而且这些实验结果,很容易重复。
外部奖励对于实现短期目标的效果更好
外部奖励的方法当然对教育也不是一无是处的。实验证明,一是奖励可以增强孩子在不感兴趣的任务中的表现。这一发现可以应用于学校里年龄稍大的孩子身上,因为他们在学校学习的内在动机减弱了。第二,奖励通常在刚开始提出的瞬间是有效的,所以如果没有长期的目标,那奖励是行得通的。第三,有些研究也表明当奖励授予一个群体,作为集体表现的奖励时,同龄人互助学习项目的效果就会很好。
外部奖励和赏识教育不同,我们这里所讲的奖励,都是实际的奖励物品,而不是称赞夸奖。
其实每天和孩子的接触中,不像是在简单实验情景中,状况很复杂,孩子也很聪明,孩子和家长也有不同脾气,教育的过程是交互作用。有时候也是要用不同的方法的,不一定哪一个最佳。比如开始说考A给iPhone的,就是去年我对女儿说的。可怜天下父母心,有时候也没办法。
还好我们积累的教育工具和方法多了,免得遇到问题束手无策,遇到诱惑无所适从,这样教育的效果就会更好,孩子成长就会全面。很多教育和心理学的理论,是经过证明的,家长学习到,就可以少在自己孩子上再试错了。我虽然从事教育工作,也是13岁女孩和9岁男孩的家长,希望经常和大家一起学习和讨论点教育理论和心得,对孩子的日常教育和长期的成才有用。
文章来自:微信公众号【陈航说留美】
集团介绍
美国厚仁教育集团 WholeRen Group, LLC 成立于2010年,旨在提供基于美国的全面教育与发展,为学生制定全方位的留学服务,包括美国初/高中留学申请和转学、美国本科/研究生申请和转学、学术紧急应对、学术辅导、美国寄宿家庭服务、微留学、背景提升和职业规划等。厚仁教育曾接受CCTV独家专访,是全美首家获得AIRC权威认证的留学服务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