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 for: 家庭教育

【 家庭教育 】拉黑的反义词是造就:记我身边一位没被孩子拉黑的“美国校长虎爸”

拉黑的反义词是造就:记我身边一位没被孩子拉黑的“美国校长虎爸”

 摘要 

这是陈航说留美的第136篇原创

(微信公众号ID: chenhang_usa)

【解读 家庭教育 】什么才是造就孩子的教育?

【美国朋友实例】孩子从小叛逆,却收获自己喜爱的未来

【斯坦福教育】找到学生的真实意愿,再定目标

【教育本质】教育的拉丁文原意,是引导

今天跟大家谈谈美国的 家庭教育 。孩子小的时候,父母控制孩子,孩子没办法;孩子大了,孩子拉黑父母,父母没办法。貌似一方暂时战胜了,但这双方其实都是失败者。父母同孩子相互良好的关系,才是教育的结果,这比北大的两个学位重要得多。

拉黑的反义词是造就:记我身边一位没被孩子拉黑的“美国校长虎爸”

我在美国,美国孩子不太讲尽孝这些话,至少不像在中国,总有媒体,街边版报,常常提醒,挂在嘴边,好像不提了下一代就一半成白眼狼了。

我上周写了一篇关于《虎妈战歌》的文章。这是美国一本著名的书,作者蔡教授还因此入选时代周刊影响世界的100人。书中用自信的自嘲,调侃式讲了自己作为一个华裔犹太美国人,夫妻,爸爸,姐姐 拥有耶鲁,斯坦福,伯克利教授头衔的妈妈,如何助女成凤的故事。

家庭教育

不管书中如何夸张,其实有一个核心的问题,就是教育的结果:两个女儿成年后是否认同。哈佛大学的校报,还专门采访了这两个虎妈教育出来的女儿,两个女儿都非常青春,而且都感谢妈妈,而且书中写的备受摧残的二女儿甚至说,我将来有了孩子,也会用这样的方式来教育我的孩子。虎妈造就了两个女儿。关于这本书的具体评论,可以看我的文章《 培养两个女儿都上哈佛,华裔“虎妈”用的才不是中式教育》。

(欢迎点击观看我特别录制的视频)

可是前几天发表的给自己父母决裂信,拉黑父母12年的这位北大毕业生,和他的过于控制孩子的父母这个家庭,却就是一个完全的悲剧。因为教育的结果,没有造就这个家庭,而是导致怨恨,甚至是孩子的仇视。有人要把这对父母和耶鲁虎妈家庭相比,我说这没有可比性。因为他们教育的结果,是失去了孩子,孩子也失去了父母,双方都是失败者。

什么是造就孩子的教育呢?

我就来讲一个身边的一个美国家庭的真实故事。

拉黑的反义词是造就:记我身边一位没被孩子拉黑的“美国校长虎爸”

一个匹兹堡的美国家庭,老爹叫Dr. Brian White,他有个中文名字,叫白泊恩博士,是美国厚仁教育的创始人之一。他太太叫Kathy 凯希。两人结婚46年了,家中阳盛阴衰,盛产男丁,有三个儿子,七个孙子,一个孙女。上月他家开圣诞聚会,请来几个儿子全家,亲戚,朋友,还有我们全家。Kathy还特别谢谢我家女儿Stephanie,能体谅人,说谢谢她和孙女玩,因为以前孙女一个人,和一帮臭小子们都玩不到一起,比较孤单。Stephanie 非常高兴,她一直非常喜欢去Brian 和 Kathy家的聚会。

白博士曾经和我说,他们家是非标准的美国家庭,因为夫妻结婚将近50年,三个儿子的儿媳妇都是和各自高中的甜心sweetheart结婚,生儿育女,而且都住在匹兹堡。美国这样完整的家庭非常少。每周几个儿子带着孩子们都来Brian 家来停留或者吃晚饭。每年Brian 家要开至少两次大Party,有时候是感恩节,有时候是圣诞节,有时候是劳动节,有时候在St. Patrick’s Day,甚至还有我们同事的婚礼也在他家吃饭。白博士的家,是他们两口子家族的据点和凝结剂。

拉黑的反义词是造就:记我身边一位没被孩子拉黑的“美国校长虎爸”

(接受媒体采访的白泊恩博士)

大儿子与老爸同名,却走出了自己人生的精彩

他的三个儿子都非常有出息,一位职业是学区总监,一位是西宾州最大房地产公司副总,还有一位是律师。

 

特别是老大,也叫Brian White,也是教育博士,也是学区总监,熟人都叫他BJ,我说小BJ就是小北京呀。而公开场合里,两位都是Dr. Brian White, 或者 Dr. White。BJ现在也是匹兹堡北边的一个郡公立学区的总监,在有些方面的职业成就要高过当年做过匹兹堡学区总监之一的老爹。所以有时候,人们会把老Brian 弄混成小Brian。

比如上周就有一次,Brian 去参加一个聚会,人家说你白博士昨天怎么又上匹兹堡的电台新闻,你是不是又被哪个学区请回董事会了?他说其实那是他儿子BJ,小Dr. White 小白博士。这个故事老Brian和Kathy各给我讲过一次,任何一个做父母的,这个时候,都是心里特别高兴的。

拉黑的反义词是造就:记我身边一位没被孩子拉黑的“美国校长虎爸”

 

在白博士家聚会,当然也有老同事,我听到最多的故事,是BJ当年如何反叛,让父母操心的。

 

孩子的叛逆,让父母操碎了心

BJ中学的时候,非常不喜欢学习。在学校只做最低的努力,及格就成。一次在外面玩,他和几个朋友在前院用火点着了一个轮胎,然后围成一圈用尿浇火。身为学区总监的白博士气坏了,一把抓住BJ的后领子,把他拉回家,打了一顿。要知道,在80年代,美国的家长和老师还是可以打人的。白博士就说他当年第一周当中学老师的时候,校长就说他用板子打学生不够用力。

拉黑的反义词是造就:记我身边一位没被孩子拉黑的“美国校长虎爸”

 

白博士气鼓鼓回到厨房,发现Kathy在哭泣。Kathy也是教育者,她曾经做过郡社区大学的院长。Kathy说,BJ慢慢长成大男孩了,你打不过他的那天这么办呢?孩子怎么能走上正道呢?要知道,因为要躲开不好邻居孩子的影响,白博士夫妇已经因此搬过一次家了。

 

BJ不爱学习,在学校表现也不好。而且和父母说,我高中都不用毕业了,我就去做干体力活挣钱挺好,还不用读书。

 

白博士夫妇去听音乐会,演出结束出门,碰到路边有吹号的流浪者,Kathy还专门回头给了他点钱。然后对白博士说,我们多给点,以后BJ可能就会这样。

拉黑的反义词是造就:记我身边一位没被孩子拉黑的“美国校长虎爸”

 

一年一度,白博士全家暑假出去旅游。在BJ初中毕业暑假,白博士对儿子说,这一年你的两个弟弟表现很好,在学校努力,挣来了全家旅游的机会。你成绩不好,也没有努力,而且将来也是要干体力活的,要有挣钱的本领。所以不带你去旅游了,你去我一个朋友的披萨饼店打一个暑假的工,挣钱归你,妈妈在家陪你,其他人去旅游。BJ当然很不满意,但还是接受了,天天去披萨店打工。夏天结束,BJ挣了几百块钱,披萨店老板很喜欢这个小伙子,说他学东西快,勤快,也很招伙计们喜欢,希望他以后放假还来。而BJ却和父母说,看来体力活不是我的菜,我还是继续读完高中,读大学吧。但是BJ还是不喜欢学习,有时候甚至还旷课不去学校。

 

找到学生的真实意愿,再定出目标

这个时候,白博士自己做校长的学校里,有一位老师史蒂文库帕,正在带领一批老师,运用一个控制理论的教育方法,改变他们学校的落后学生,而且工作效果卓越,得到了全美年度优秀教师奖。这位传奇老师的故事我们以后再讲。控制理论是教育泰斗斯坦福的教授格拉斯创建的,是当代教育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流派,斯坦福还有一个格拉斯学院。其主要观点是,要找到学生的意愿 purpose,然后根据意愿,来定出学生的目标。白博士想,我能不能把这个控制理论用在BJ教育上呢?

拉黑的反义词是造就:记我身边一位没被孩子拉黑的“美国校长虎爸”

 

爸爸发现BJ很喜欢吹号,也喜欢和同学玩。他很想参加高中的乐队,乐队经常随着高中各种运动队出行,很好玩,但是每次都需要家长签字同意。白博士就说,你可以参加乐队,不过有个条件。你每次乐队活动都必须参加,不能缺勤一次。BJ说可以。

也是苍天有眼,这个乐队的老师,特别看重BJ,而且专门对BJ的父母说,这是个好孩子,我很看好他。这样一来,BJ的旷课问题就解决了。

拉黑的反义词是造就:记我身边一位没被孩子拉黑的“美国校长虎爸”

 

在乐队中,BJ 还逐渐当了队长,组织活动,招募队员,给队里捐款。高中的四年,他都是在乐队渡过的,而且在这里找到了他的太太,比他低一级。

人生最终踏上正规,孩子值得收获自己喜爱的未来

最后,BJ考上了西弗吉尼亚大学的音乐系,在这里拿到本科,然后当了音乐老师,在三十几岁就当了中学的校长,拿了教育学博士。

拉黑的反义词是造就:记我身边一位没被孩子拉黑的“美国校长虎爸”

BJ事业很成功,经常获奖,前几年还被宾州评上了宾州四十个四十岁以下的英才,还是西弗吉尼亚州长特别教育顾问,自己也在三个学区都当过学区总监,而且每个学区都比前一个大。

BJ的家,就和父母相距3英里,经常来爸妈家,也和兄弟们关系很好,从来没有拉黑过家人。我有一次问白博士,你认为如果BJ没有上大学,你们会觉得很失败,没有教育好孩子吗?他说,不会的。BJ是个善良的人,即使不上大学,也会是个负责任的好人,而且他自信地说,我儿子BJ的软能力 (soft skills)超强,不管是在披萨店还是在乐队,他都能交到很多朋友,这也是父母从小引导和教育的。两口子只做引导式的教育,而从来不控制孩子的成长。

教育的拉丁文原意,是引导

而且他半开玩笑说,自己从事教育五十多年了,从来没有过家长能控制孩子,老师能控制学生的,虽然有些人尝试。教育的英文 Education,拉丁文的原意就是引导。自己的孩子们的成功,也造就了父母。现在老两口和三个儿子,儿媳妇,都是非常好的朋友。

拉黑的反义词是造就:记我身边一位没被孩子拉黑的“美国校长虎爸”

 

故事讲完了。一个美国父母教育儿子的故事。当然,你可以说,白博士的家庭,夫妻都是教育工作者,耶鲁虎妈,夫妻都是耶鲁教授,而我们不是研究教育的可咋办呢?要有常识,要听教育专业人士的意见,要引导孩子,而不是控制孩子,当然,如果这个过程中能遇到好老师,也是很幸运的。

即便是孩子得到了北大的本科,美国的硕士,但是却缺乏沟通的软能力,这不算是教育的成功。如何造就孩子? 持续引导孩子,这是教育的本质和价值。上北大还是上哈佛,只是过程,不管读哪个学校,哪个学位,将来都是要毕业的。孩子和父母的关系,是持续的几十年的。

 

如果把父母对孩子教育看做是征服和被征服,控制和被控制的关系,那么双方一定都是失败者。比如拉黑父母的孩子以及失去孩子的父母。

 

特别约稿,原文首发于腾讯教育

(Pictures Credited to Google)

文:陈航

微信ID:陈航说留美

从娃娃抓起,原来这三点才是 美国教育 的王牌

从娃娃抓起,原来这三点才是 美国教育 的王牌

为什么 美国教育 在世界都受推崇?也许,有些家长一门心思想把孩子送上藤校,就是为了能够让自己的孩子与美国孩子“并驾齐驱”,以后能够有更多的机会施展自己的才华。但是,请不要忘了家长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最好的教育,其实是在美国家庭内部展开的。小编今天就来解析一下这两则从娃娃抓起的教育王牌

 

5岁:“立规矩”

美国教育

5岁Ali跟着妈妈一起去政府大楼办事,但因为年纪小、爱动,并且对周围事物充满好奇,Ali总是跑来跑去,到处冲撞。他的行为惹恼了母亲,于是母亲警告他要安静下来。因为母亲的严肃让Ali感到委屈,ali嚎啕大哭。一分钟后,母亲警告ali在5秒钟之内停止哭泣,否则他知道会接受什么样的惩罚。Ali更委屈了,继续哭闹。母亲对ali倒数数字,数到4时,ali抹干了眼泪,乖乖安静地站在了母亲身边。

5岁是小孩成长的黄金年龄,对周围充满了好奇并且喜欢问问题,初步具备了判断是非和衡量自我的能力。而因为父母是孩子这个阶段的中心,因此也是树立规矩的好时期。如果能够抓住这个好时期,对小孩子树规矩,那么就可以顺利避开“熊孩子”时期。

幼孩经常会用各种方式“耍宝”,以便弄清父母的底线。当父母准备发怒的时候,请压一压自己的脾气,平心静气坐下来和孩子一同树立6-8条家庭规则。尽管第起初孩子可能并不以为意,但如果家长严格执行规则,让孩子明白这些规则是严格执行的,那么孩子就能够理解并且照规矩办事。

1026163-large

点评:守规矩无论在美国高校还是美国社会中都是极为重要的。让孩子懂得规矩,并严格遵守协商后所制定的规则,会使得孩子在成长中避免大麻烦。当中国孩子过早一头扎进补课和学特长时,对社会家庭规则的灌输往往都选择性忽略了。而低龄留学生由于年龄小,不重视校纪法规,在遇到问题时偏向以养成已久的惯性思维解决,往往会引发更严重的问题。譬如某中国留学生因为在新生说明会上没有认真了解学校的规则,用“自己的方法“去解决与同学之间的纠纷,仅在入学三天后被校方开除学籍,由警方护送遣返回国。

 

10岁:“懂社会”

isolation1

当11岁的ashley发现她的朋友们突然开始隔离她,并且散播关于她的谣言时,非常委屈和沮丧,放学就哭着把自己关到了卧室里。Ashley的父母即可察觉到女儿的异常,联系了学校的老师,弄清楚了女儿在校园被同学孤立的问题。Ashley的母亲在几天后接女儿放学时,提起了自己读中学时小团体的经历。让Ashley了解到“被排斥”在这个年纪并不只是她的遭遇,Ashley的母亲趁机建议女儿主动去申请啦啦队,将注意力转移到本身就感兴趣的音乐和舞蹈上,还可以结交许多新朋友。

其实,孩子成长到一定阶段,会有组成“小团体”的意识,所以在校园社交时难免会有磕磕碰碰。美国家长在担心孩子受伤害的同时,也在积极引导孩子如何正确处理社交关系。一旦孩子从学校回来后看起来有点儿沮丧,家长也许会开始一系列的旁敲侧隐,循循善诱,让孩子意识到自己并非被孤立和隔离的。

image001

家长可以告诉自己的小孩:

“小团体”的历史由来已久;提示孩子也许目前的不愉快只是暂时的,会有冰释前嫌的时候;对于那些无法改变的,父母则会告诉孩子只有那些缺乏自信的人才会带着有色眼镜看别人,这是为了使自己在社交中有一定的控制权;鼓励孩子自己跳出圈子,去交一些兴趣相投的朋友。站出来“替孩子讨公道”不是解决之法,鼓励孩子正确应对,自己处理,才是成功的教育方式。这并不意味着家长对孩子的社交漠不关心,而是通过面对小社会的问题,学习大社会生存法则。

o-happy-children-facebook

点评: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情商老师,但是我们中国的家长往往会因为爱子心切,护犊情深,错失了锻炼孩子融入社会的好时机。致使有些孩子在被隔离/霸凌时选择沉默,而另一些些因为把霸凌当作常事,在自己有能力的时候成为了霸凌者。

一些低龄留学生来美之后融入其他团体,轻则因为缺少亲密朋友而感到孤独,重则因为某些行为不符合“小团体”规则而被霸凌。震惊中美华人的中国留学生洛杉矶校园霸凌案中,留学生在美国遭同伴绑架围殴,扒光衣服用烟头烫身体部位,起因则是留学生内部男女关系争风吃醋。案发后,霸凌者的家长们还试图贿赂法官,“保护”自己的孩子,殊不知美国社会对于这一套并不买账,最终导致了家长孩子一同入狱。

 

15岁,“支配情感”

screen-shot-2016-09-04-at-2-32-20-pm

15岁的Carson觉得纹身很潮,准备在肩膀上纹一些很酷的图案。但是保守的父母却无法接受纹身,认为那看起来很不严肃。处于青春期的Carson原本只是有这个想法,但父母的反对让他纹身的意愿更加坚定了。父母铁了心,决定切段Carson的零花钱。由于Carson课外时间都用在了架子鼓排练和在动物保护组织做义工, 因而他并没有自己的小金库。Carson觉得父母并不理解自己,回到家就把自己关在车库里排练架子鼓,日益沉默寡言。父母察觉carson异常之后选择了求助心理咨询师,在心理咨询师的分开引导下,carson意识到其实自己并不是那么想要纹身,而是被反叛的心理所支配,故意和父母对着干。

青春期是教会孩子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的黄金时期。青春期的少年细腻敏感,大胆违抗、爱唱反调、调皮捣蛋,叛逆固执也是中美家长对这时期孩子的普遍评价。诚然,这时期孩子对“独立”和“自我”有了极大的渴望,不再愿意接受父母的权威教育,有些家长软硬皆施但效果甚微。引导孩子管理叛逆情绪的最重要一步,就是平等沟通。不要因为孩子觉得‘叛逆很酷”这类看似荒谬的理由而拒绝深入了解孩子,更不应该以冷暴力对待这一时期的孩子。

600-12142012

学会友好地与他们沟通,压住你的怒火,试着去理解他们,让孩子明白我们的交流是平等的,是互相尊重的,不是谁占主导。如果做到了这一点,那么就可以使用“立规矩”法则,冷静处理孩子各类叛逆问题,并且让孩子知道你的底线所在。此时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契约就可以重新生效了。在让孩子了解双方的平等契约之后,家长则应以“同辈人”的角度,引导孩子以积极对情绪去探索未知,提示他们在判断是非的时候,应该问自己三个问题:

“我有什么?”

“我可以得到什么?”

“我应该如何去做?”

parent-and-child

当孩子学会理性分析问题而不是放任自己的脾气时,就是家长真正可以放手的时候了。当然,家长的首要任务依旧是保护孩子的安全,因此美国家长在当发现孩子存在严重的行为问题,譬如嗑药、酗酒乃至自杀等行为时,也会采取极端措施对孩子进行看管,而非传言中的完全放任自流。

点评:青春期是孩子成长期的一次重要一步,如果仍旧延续以前的教育方式,可能会导致孩子心理叛逆,甚至引起孩子成人后两代关系仍旧紧张,也会使孩子出现抑郁、焦虑的负面情绪,影响日后的生活学习。而这时候,中国家长常犯的两类错误就是过于严厉和过于宽松。

中科院研究员李雪梅分析道,在中国传统教育中,如果家长在孩子的青春期没有正确引导,反而采用强压政策,则会将孩子推向反抗的极端。这类亲子矛盾的导火索也许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被遗忘,但矛盾会潜移默化地渗入人心,导致最后,孩子对家长仿佛是有与生俱来的“仇恨”,进而陷入与家长争夺控制权争夺的怪圈里,莫名其妙地焦虑着。

过犹不及,另一种错误方式则是放任自流,任凭孩子自我发展。因为青春期的叛逆不代表孩子不再依靠和相信父母,而是因为由于被情绪主控而更需要父母的关爱。 譬如,Tim十几岁时随父母移民来美,由于父母忙于工作,对Tim逃课、成绩下降置之不理。致使刚入学就跳级的他产生了厌学情绪,染上大麻并且辍学打工。尽管目前Tim过着颇为富裕的生活,但他对任何人都缺乏足够的信任,也总是有莫名其妙的情绪低落和迷茫。在老板提出让他升职做经理时,Tim居然因为受到重视而感到惶恐不安,断然拒绝了升职机会。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产生某些矛盾、遇到种种挫折都是正常现象,但是如何恰当地处理矛盾对孩子的成长很重要。美国教育中尤其强调家长对矛盾冲突管理的建设性和合理性。如果家长能够合理利用每次冲突,教会孩子如何处理冲突和纠纷、如何通过谈判来有效解决问题,并且通过制定一个和合理可行的计划来保持乐观生活状态,那么家庭冲突就是有益的。因此,美国家长把冲突转换为建设性的教育的技巧,很值得中国家长借鉴。

screen-shot-2016-09-04-at-2-23-44-pm